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总书记指出,“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详情】
近来,全国各地的民俗庆典活动可谓热火朝天,无论在举办规模上还是参与人数上,都创历史新高,形成了“出圈”效应。这场全民参与的非遗民俗“热”,不仅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也让民俗旅游热度不断攀升。从“地域符号”到“流量密码”,从“冷资源”到“热经济”,传统民俗复苏带动的民俗旅游热值得关注、深思。【详情】
2025年3月15日,北京多区迎来了浪漫的春雪,一些居民表示:“这和冬天有什么区别!”。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气象会商情况,北京市2024-2025年采暖季将延长至2025年3月17日24时。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这几日您是否仍感丝丝凉意?您是否好奇,在没有供暖设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在没有发明电的情况下,火就成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古人以火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取暖设备,甚至有些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小普带您来看看古代宫廷中的取暖“法宝”。【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直播是数字化、信息化助力非遗发展的产物,其蕴含的基因密码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下被不断激活,为创新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新鲜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注入强大动力。【详情】
在北京的老胡同里,若您细心观察,或许还能在某些老宅门口发现一对矮石头。它们或许已经斑驳失色,但它们依旧稳稳地蹲在那,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它们,便是门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