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值此“5.17”讲话发表六周年之际,一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详情】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传播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历史遗产的“投影机”,也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这让我们思考,博物馆蕴藏着哪些力量?【详情】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值此“5.17”讲话发表六周年之际,一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详情】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传播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历史遗产的“投影机”,也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这让我们思考,博物馆蕴藏着哪些力量?【详情】
插画: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2022-05-18
探寻北京共青团勇毅足迹之六——澎湃春潮 奋勇争先 2022-05-16
博物馆: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 2022-05-16
深刻理解融入民法典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2022-05-16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次转向” 2022-04-29
马克思正义观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启示 2021-11-29
文字、书写与国家形态的演进 2021-11-17
图解 丨 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带来“考古春天”新看点 2022-03-28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2021-11-17
图解 丨 全国统一大市场怎么建? 2022-04-22
中心特稿 丨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2-04-08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22-04-01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动共同富裕 2022-03-30
领导力:儒道法的思想智慧 2022-04-13
党的干部选拔标准百年变迁逻辑 2022-04-11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 2022-05-16
个人养老金是否强制、如何购买、谁来监管?权威回应→ 2022-04-27
图解 丨 2022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2022-04-25
什么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 2022-03-25
深刻理解融入民法典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2022-05-16
生活与法 丨 安装使用充电桩如何避免纠纷 2022-05-11
生活与法 丨 定金与订金 哪个不能退 2022-04-27
生活与法 丨 二手车交易如何避开雷区 2022-04-15
中国近代新闻舆论史学体系探索 2022-04-08
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 2022-03-25
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 2022-03-23
博物馆: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 2022-05-16
中华好家风 丨 《放翁家训》中的修身齐家思想 2022-05-09
世界读书日 丨 古人有哪些读书“妙招” 2022-04-25
世界读书日 丨 如何从历史中读出智慧 2022-04-22
探寻北京共青团勇毅足迹之六——澎湃春潮 奋勇争先 2022-05-16
奋斗者正青春 | 探寻北京共青团勇毅足迹之五——追梦创新 首选北京 2022-05-13
纪念建团百年 丨 中国百年青年图鉴 2022-05-12
奋斗者 正青春 | 探寻北京共青团勇毅足迹之四——青春向党 奋斗有我 2022-05-11
从幸福感视角诠释心理健康 2022-05-09
世界读书日 丨 明代发达的雕版印刷与公众阅读 2022-04-27
明代兰茂和他的《滇南本草》 2022-03-28
《回澜纪要》:一部河工技术管理全书 2022-03-23
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2021-11-26
何谓汉语哲学?为什么需要汉语哲学? 2022-05-12
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2022-04-11
中华文化的哲学意蕴 2022-04-08
孟子“民本”思想的三个面向 2022-03-25
长征时期的电讯情报战 2022-03-21
人物 丨 “旋风部队”成长起来的上将刘振华 2022-03-16
经典战例 丨 华东野战军实现战略转折的沙土集战役 2021-11-2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战争的判断 2021-11-23
寻迹上宅(上)
1984年,京东平谷发现上宅遗址,经碳-14测年为距今7500-6000年,是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这一重大发现,恰好填补了北京地区史前发展过程中的空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说,“北京历史文化悠久,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遗址,东西辉映,衬托出北京古老的文化底蕴。”
立夏三朝看芍药
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京西百花山的芍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最负盛名的是丰台芍药,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美誉。立夏至小满节气前后,芍药花开,“连畴接陇,一望无际”,为京城初夏第一胜景。
百年前的植物园什么样?
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扩容增效整合而成的,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建立中国的国家植物园,这是几代植物学家的百年梦想。一百年前,中国植物园事业初起步……
中心特稿 丨 加快冬奥志愿成果转化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做好奥运遗产的继承和转化,也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志愿者是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亮丽名片。因此,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遗产的转化利用就成为赛后冬奥事业可持续发展必然关注的重要议题。
北京中轴线 丨 煌煌中轴 北京模式的独特之处
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布局“和谐而明朗”,被称为“古都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并非北京城所独有,那么和其它古都相比,北京的中轴线特别在哪里呢?
最美冬奥城的冬奥红利
4月29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的重要遗产——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盛大开园,四季开放。被称为“真正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为举办地之一的延庆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奥林匹克园区,还有一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一批冰雪专业人才,一个越来越大的国际化“朋友圈”,一座生态、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奥城。
后冬奥时代 冬奥遗产如何续写发展新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在后冬奥时代,如何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使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一起来看。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白手起家: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能在京城享有美誉,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口碑和知名度。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尹先生就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在前门箭楼下支起了茶摊。此举轰动一时。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历史的博物馆:汲古阁
地处琉璃厂东街132-136号的汲古阁,于1956年开业,其字号是由原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根据明代常塾文人毛晋藏书楼名“汲古阁”所取,意为汲取古人之精华,用于仿制、复制以及修复文物的店铺。汲古阁的牌匾则是由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吴仲超题写。
老北京的姓氏商标
古城北京的商业标志五花八门,举不胜举,其中将经营者、制作者的姓氏列在自己的商业标志或服务标志中是一大特色。而这种姓氏商标除北京外,外地虽不是绝无仅有,却也很少。姓氏商标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京味十足。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京城传统文化守护者:中国书店
1952年11月4日,中国书店正式成立,店址就在琉璃厂东街115号。中国书店所具有的以线装古籍为特色、传统文化图书及艺术图书为优势的出版格局,让中国书店的出版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中国书店努力开拓海外古旧书收售业务,与世界各国古旧书商进行业务交流,在抢救、回购流失海外的中华珍贵古籍善本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太空出差三人组” 在空间站做了哪些事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抵达内蒙古东风着陆场。从2021年10月16日发射进入太空开始计算,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的神舟十三号乘组共执行了6个月的空间站任务。在这6个月当中,他们在空间站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本文将进行简要回顾和分析。
京城三月飞雪反常吗?
红墙映白雪,碧水舞银练,枝头层层叠叠,雪花和春花各美其美……3月17日上午开始,雪花悄然飘落京华大地,多地出现明显降雪,许多人拿起手机记录美丽雪景的同时,也默默把收进衣柜深处的冬装又翻了出来。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快到春分时节还下雪,这到底是寻常天气还是气候异常?请听气象专业人士为大家做的权威解读。
科技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意蕴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认识科学技术本质、特点、体系结构、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总观点、总看法,科技观已经成为人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数冬奥会上的酷炫机器人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日前闭幕了。在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闪光出彩的不光是那些拼搏的运动员,还有各种酷炫的高科技。比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支持下研发的多种类型机器人就十分吸睛。
元宇宙 虚拟与现实的高度融合
近一段时间,“元宇宙”这个新词十分火爆,许多国际著名科技公司在元宇宙赛道上争相布局,股市也掀起阵阵“元宇宙”概念炒作,甚至一些毫不相干的商家也来蹭“元宇宙”的热度。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需要依靠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实现?“元宇宙”的设想与现实还有多远?
院士论坛 丨 对撞机能为我们撞出什么?
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努力从未停止过,现代大型加速器和对撞机的建造和加入,加快了微观世界的探索进程和研究成效。物质世界是由一些微观粒子组成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原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原子还可以继续拆分成更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还不是认识微观世界的终点。
图解 丨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都有谁
中共中央、国务院11月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1999年设立,2000年首次颁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截止2020年度,共有35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非遗知多少丨天桥摔跤
天桥摔跤,也被称为中国式摔跤,承袭清朝“善扑营”摔跤的基本技巧,以民间表演形式发展流变而来,是一种表演性摔跤形式。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叫卖
北京城里有两种声音很是独特,一个是天空中的鸽哨声,再一个就是胡同小巷里的叫卖声。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在很多年间,老北京的叫卖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并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叫卖,本文的内容及图片,均摘编自《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技艺——巧夺天工》一书。
老北京风情 丨 街头艺人
在老北京的街头、庙会等地,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卖艺的人,他们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技,博得喝彩,这样在小竹笸箩里可以得到一些小钱,以此勉强维持贫困的生活。那时街头卖艺的行业很多,例如:练杂技的、耍猴的、拉洋片的、说书的、唱大鼓的、弹弦子的、变戏法的、耍刀练把式的、捏面人的、耍耗子的、耍猴栗子的(木偶戏)……这里单说说弹三弦的艺人。
老北京风情 丨 骆驼运输队
老北京人和茶
老北京的茶庄多,四九城都有茶叶铺子,可见北京人对茶叶的需求量有多大,这是家家生活中都离不开的,正可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小时候,家里客厅有一个二尺见方的茶几,上面放着铜茶盘子,盘子里放着一把细瓷茶壶,上面绘有佛教的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这图又称为八吉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那时很多器皿上都有这种图案。
立夏三朝看芍药
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京西百花山的芍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最负盛名的是丰台芍药,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美誉。立夏至小满节气前后,芍药花开,“连畴接陇,一望无际”,为京城初夏第一胜景。
国家植物园名树背后的故事——古木葳蕤[wēi ruí]寓传奇
近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的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植物园,荟萃了数十万计的花卉林木。据《北京植物园志》记载:园内“有古树名木1197株,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121株,二级古树名木1076株。”其中一些古树名木的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趣闻逸事。
春意倾城 丨 北京市属公园30处赏花踏青场所指南
仲春时节,市属公园花开正好,热门打卡地、曲径通幽处,入目皆是醉人春色。市公园管理中心推出30处市属公园赏花踏青场所,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这篇最全踏青指南,一起到公园里感受春意吧!
又到一年春花烂漫时 最有京味儿特色的北京赏花攻略来了!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到一年春花烂漫时!在这个最美的季节里,去哪里赏花最有京味儿特色?
春暖花开,一起认识下开在春天里的这9种花
春天百花齐放,走在路上,随处可见开的正盛的花朵。但是花的种类繁多而相似,让很多人都犯了“花”盲症,碰到类似“这是什么花”的问题时,我们经常会一脸懵。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图识花,多多了解才更能领略它们的美哦~
图解 丨 北京菊花赏鉴,这些精品难得一见
今年北京的菊花文化节在北海公园等地开展,初雪过后,天坛等地的菊花展仍将持续至11月下旬。按照花瓣形态,菊花可分为五个瓣类。这些精品品种菊,您都见过吗?
“醉”美京秋——14条古都赏银杏线路
老舍先生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秋天,的确是北京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特别是进入深秋之后,草木染色,京城便开启了绚丽多彩的时节,香山的红叶,室内各大公园的菊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秋景,而北京赏秋第一景,则非银杏莫属。
北京中轴线 丨 煌煌中轴 北京模式的独特之处
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布局“和谐而明朗”,被称为“古都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并非北京城所独有,那么和其它古都相比,北京的中轴线特别在哪里呢?
大国工匠建京城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京师首善之地,皇城建设和修缮一直是重点工作,需要大量工匠。为此,从全国各地汇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他们各显其能、精雕细刻,为京师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辉煌的建筑神话。
北京中轴线 丨 中轴线与北京文化之建筑篇:古都脊梁 灵魂所系
北京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中轴线是其中最精华的表现,是古都的脊梁与灵魂所系。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重城,用跌宕起伏的建筑形象和纵横捭阖的空间气度掌控了整个城市规划。不仅如此,离轴线较远的孔庙、历代帝王庙、日坛、月坛,犹如中轴线的余韵,烘托着这条城市主要轴线,在北京城中发挥统领作用。
宫墙高 防火巧
北京地区古建筑文物以木结构为主且数量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包含古建筑近万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史上曾遭受火灾近60次,人们和火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北京中轴线 丨 天坛古建 驻颜有术
2019年,随着天坛内丹陛桥以及双环万寿亭等重要建筑修缮工程的完成,天坛以更加迷人的姿态迎接世人。让我们跟随天坛原总工程师徐志长以及首开集团房修一公司的司彪经理,一起来了解丹陛桥、双环万寿亭等建筑的历史以及修缮时的诸多细节。
图解丨北京历史建筑
近日,北京正式发布《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介绍历史建筑相关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提出日常维护修缮的保护管理引导策略,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提供支撑。让我们通过一图,来了解这本书以及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代城市的建设布局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繁荣,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体的城市。一座城市的建设布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街区形态会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长城脚下观“三司”
早就耳闻延庆有个三司村,距离凤凰城柳沟村不远,且是明代就有的古村。说来也是凑巧,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和燕羽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有了不解之缘。“三司”作何解?明朝“三司”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朝廷的中枢机构,自然和京城北部的小山村没有关系。“三司村”的由来要从明朝修筑宣化府南山路长城说起。
北京中轴线 丨 万宁桥:中轴线上最早的“天桥”
古都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建筑轴线,也是文化的轴线。晚清、民国年间,北京正阳门以南的天桥成为古都文化地标之一。其实在古都中轴线的悠久发展史上,有过元、清两座时代不同的南北“天桥”,万宁桥才是北京中轴线上最早的“天桥”。
寻古探奇赏“虎景”
春光明媚三月天,又是踏青赏景时。今年是“虎年”,北京有两处以“虎”而称的著名景观:“虎峪辉金”和“虎峰叠翠”,不但历史悠久,且多有掌故与趣闻。虎年游“虎峪”登“虎峰”,探古迹之幽,寻名胜之奇,品异景之韵,乐在其中。
东四牌楼
东四牌楼是街牌楼,所在则是明清规划的东大市。这四座牌楼中,南北两座的匾额为“大市街”,东西则不同,东曰“履仁”,西曰“行义”。由此可见,“大市街”是这条南北大街正式的名称,但这一命名更像一个规划定位,虽然匾额挂了几百年,但从老北京口中绝难听到,人们更愿用牌楼来命名——东四牌楼南大街、北大街,约定俗成,最终成了定称。
融入北京地名的月亮
在数以万计的北京地名中,有十几处以月命名,溯其渊源,多有掌故。
寻迹上宅(上)
1984年,京东平谷发现上宅遗址,经碳-14测年为距今7500-6000年,是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这一重大发现,恰好填补了北京地区史前发展过程中的空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说,“北京历史文化悠久,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遗址,东西辉映,衬托出北京古老的文化底蕴。”
百年前的植物园什么样?
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扩容增效整合而成的,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建立中国的国家植物园,这是几代植物学家的百年梦想。一百年前,中国植物园事业初起步……
北京中轴线 丨 一亩三分地 耤田享先农
立夏时节农事忙,《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耤,音同藉,皇帝亲耕之意。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至今,已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
明王朝定都的南北之争
《山河月明》正在热播,这部以永乐皇帝朱棣为主角的历史题材剧,时间跨越洪武、永乐两朝数十载岁月,涉及明代中前期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永乐帝在位期间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营建北京、疏通运河,完成了诸多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永乐帝迁都北京,奠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从东交民巷到赵家楼——重温“五四”当天爱国学生所经之路
1919年5月4日一早,北京13所大专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他们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向东交民巷进发,准备向列强表示抗议。学生们在东交民巷受阻后,将目标直指赵家楼的曹汝霖住宅。因为曹汝霖参与了“二十一条”等条约的签订,被认为是卖国贼遭到大家的声讨。
旧京水井今何在
老北京的水井众多,这一口口水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还使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有了交往的纽带。据粗略统计,清代之时,北京一半以上的胡同有水井。胡同作为百姓集中居住之处,不能离水源太远,否则生活就太不方便了。据清代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城内有701眼井,城外有557眼井,共计1258口。
访谈 丨 “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历史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长安街既神圣又亲切,它不仅是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还蕴藏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成长记忆,长安街有什么秘密,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
矗立百余年,北大二院旧址见证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孕育、创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览在北大二院旧址开展,并成为常设展览。今年,这里热度依旧不减,在前不久的清明假期,市民纷纷来此重温红色历史。该展览首次展出多个珍贵史料:首次展出李大钊的“三个首举”、张太雷在共产国际的首次宣讲影像,首次集中展出《曙光》《新中国》等进步刊物。
李大钊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进行学理研究的基础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注重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社会。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
建立学习制度: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掌握锐利思想武器、获得过硬工作本领的角度看,就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不断上进的历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学习之道,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建立和改造学习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的纪律密码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有两件重要的藏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以下简称《纲领》)(俄文版、英文版),作为百年大党的初生宣言,这两件藏品背后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一个重要密码——纪律。
中心特稿 丨 学以致用 学用相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这一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深刻而重大的含义。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是学习的核心问题。
图解丨保障党员权利,谁的责任?
我们一起来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如何明确责任的?
中心特稿 丨 影视作品+融媒体传播 党史教育深入人心
在建党百年之际,优秀党史题材影视作品集中涌现,在社会上获得了深远影响。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些作品在以新媒体为主的多元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使党史内容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抵达受众的内心。受众不再局限于单向度的观看,而是通过解读、二次创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中心特稿 丨 加快冬奥志愿成果转化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做好奥运遗产的继承和转化,也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志愿者是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亮丽名片。因此,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遗产的转化利用就成为赛后冬奥事业可持续发展必然关注的重要议题。
最美冬奥城的冬奥红利
4月29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的重要遗产——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盛大开园,四季开放。被称为“真正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为举办地之一的延庆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奥林匹克园区,还有一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一批冰雪专业人才,一个越来越大的国际化“朋友圈”,一座生态、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奥城。
后冬奥时代 冬奥遗产如何续写发展新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在后冬奥时代,如何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使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一起来看。
中心特稿 丨 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
北京冬奥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党的伟大精神传统在新时代的新发扬,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冬奥筹办举办7年艰辛历程中的践行和彰显,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使之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中心特稿 丨 深刻认识和大力发扬北京冬奥精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伟大的北京冬奥精神,不仅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下简称“两个奥运”)奏响了团结、友谊、进步的乐章,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必将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冬奥志愿者:从温暖寒冬到温暖四季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青春“天霁蓝”所传递的志愿精神,同样是北京冬奥会的宝贵遗产。一片片“燃烧的雪花”温暖寒冬,让世界感受到了“一起向未来”的呼唤;一张张灿烂的中国笑脸绽放四季,传承着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
112路风雨六十余载
近日,北京公交112路撤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条已经开通运营了六十多年的老线路,勾起了大家太多对往事的回忆。六十多年来,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历程。
丰台火车站——百年老站的蜕变
经过三年多紧张施工,百年老站——丰台火车站进入开通倒计时。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火车站曾担负客、货运输重任,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旅客从这里北上南下,数以吨计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如今,经历了127年风风雨雨的丰台火车站将迎来华丽蜕变,以现代化面貌焕发新活力。
图解 丨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草案)》
为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造站城一体的交通枢纽典范为契机,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通州区政府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草案)。
日前,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展了面向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系列讲座活动,讲座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精准对接基层文明实践需求。2022年4月21日下午,西城区专场讲座在北京市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什刹海实践所举办。
人文之光“冬奥有约”京冀小学生绘画作文网络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展示一等奖
当前,北京冬奥会的“后效应”正在稳步释放,让我们透过孩子们的画笔,看一看他们眼中的冬奥会,好好感受一下北京冬奥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变化。今日起,人文之光网、“京社科”微信公众号、“人文之光网”头条号、“社科小普”微博号、千龙网·中国首都网、“文化西城”微信公众号等,将分批陆续展示获奖作品,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人文之光“冬奥有约”京冀小学生绘画作文网络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展示二等奖
当前,北京冬奥会的“后效应”正在稳步释放,让我们透过孩子们的画笔,看一看他们眼中的冬奥会,好好感受一下北京冬奥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变化。今日起,人文之光网、“京社科”微信公众号、“人文之光网”头条号、“社科小普”微博号、千龙网·中国首都网、“文化西城”微信公众号等,将分批陆续展示获奖作品,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人文之光“冬奥有约”京冀小学生绘画作文网络征集活动获奖作品三等奖展示(三)
当前,北京冬奥会的“后效应”正在稳步释放,让我们透过孩子们的画笔,看一看他们眼中的冬奥会,好好感受一下北京冬奥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变化。今日起,人文之光网、“京社科”微信公众号、“人文之光网”头条号、“社科小普”微博号、千龙网·中国首都网、“文化西城”微信公众号等,将分批陆续展示获奖作品,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足迹图
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房屋百余间,展品上万件,由七座院落和一座戏台组成,在七座院落中按主题分为生活馆、瓷器馆、旗袍馆、民乐馆、图书馆、农具馆、小酒馆、老商店、当铺等,每个主题都各有特色。中心广场的戏台定期举办具有京西特色的民俗表演,唱京戏、扭秧歌、小车会等,供附近居民休闲娱乐。 ... 详情
大兴区图书馆2018年被认定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围绕科普主题开展创新性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科学认知、亲子科普体验等各类型科学普及活动,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量身定制科学普及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科普图... 详情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大型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20余个阅览区(室),阅览座席近4000个,馆藏文献650余万册(件),以古籍善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唱片最富特色。首都图书馆以“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为宗旨,为每一位市民提供平等、公益的文化信息服务。2003年,首都图书馆正式推出大型公益讲座——“首... 详情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是一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1953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成300平方米的“中国猿人陈列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新馆始建于2011年7月,2014年5月18日向公众开放。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其粗砺建筑形式源于周口店遗址重要文化元素——石器。新馆集研究、收藏、展览、展... 详情
密云区图书馆2018年被认定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长城文化、水库文化、生态文化、美丽乡村以及乡村振兴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密云区图书馆充分利用阵地优势,把科普宣传列为我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全民科普阅读。尤其是在少儿服务工作中,旨在强化科... 详情>>
平谷区博物馆2018年被认定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有三个基本陈列馆,各有特色:历史馆以平谷地区8000年历史发展为脉络,展现历史风貌;阅报馆以2000件报刊原件,展示康熙三年至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民俗馆利用多种展览手段,展示平谷地区的人文风貌,受到大众的喜爱。 北京市平谷区博物馆临时展览馆则... 详情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前身是东四区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1996年,东城区图书馆新馆落成于交道口东大街85号。2013年更名为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它是东城区政府投资兴办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地处首都核心区,北倚国子监,南眺文天祥祠,东连北京22中,西望钟鼓楼,人文地理环境独一无二。作为东城区文献信息中心,现有文献总... 详情
东城区角楼图书馆自2017年10月28日开馆至今,进馆人数共计57900余人次 ,平均每天进馆289人,至今共举办254场群众文化活动,直接参与19000余人次。微信公众号发表微文135篇,阅读量10万余次,粉丝量达6000余人。树立三项品牌活动——“北京会客厅”、“非遗52日”和“老外爱北京”,围绕“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 详情
通州区图书馆作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长期注重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立足本职,联合社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深度挖掘科普与科普阅读之间的关系,打造书香运河讲堂、科技星期天、无人机、少儿科普、健康大讲堂讲座等社科普及活动品牌。 通州区图书馆2018年被认定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 详情
朝阳区文化馆是全国一级馆,作为唯一一个中宣部指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朝阳区文化馆坚持以“百姓的文化事业,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办馆宗旨,积极探索内部运营机制创新,试行“双轮驱动”运作模式,开启文化馆特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国家行政干部学院学习基地,每... 详情
朝阳区图书馆以“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全力推动首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公众提供社科普及服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先后完成“阅读与科技”电子资源平台现场推广、“智慧·家庭”青少年科技体验活动、“科技周”科普图书及宣传等系列读书活动... 详情
顺义区档案馆2018年被认定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馆藏档案和史料为依托,协调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学习功能,以宣传国情、区情、区史和重大活动为主题,以举办经常性的展览为主要形式,以“档案宣传日”、“党史宣传周”、“青少年夏令营”为窗口,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全区人民认知家乡、爱... 详情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有《平西抗日斗争史展》、《从历史走来的门头沟》两个基本陈列。近年来推出重点专题展览《“遗珍璀璨”京西下苇甸皮影抢救保护成果展》、《法国科普展》、《鲁迅的读书生活》、《京西民俗展》、《杵臼文化与社会生活》展等三十余个专题展览。每年国际博物馆日、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等,分别举办不同专题... 详情
昌平区图书馆是区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70万册(件),有阅览座位634个(其中少儿阅览坐席72个),有效持证读者近3万人。年接待读者40万人次,外借书刊45万册次,年均举办讲座、报告会、展览、阅读推广等活动100余场。其中“好书好人生·昌平读书汇 ” 公益大讲堂活动、红领巾读书活动、弟子规公益大讲堂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亲... 详情
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位于海淀区温泉路47号北部文化中心B座,文化馆面积15000平米,共五层。文化馆一层为小剧场,能容纳374位观众,舞台配有专业的音罩设施;二层中间为文化馆的展厅,面积558平米,展线超过100米;馆内的三层至五层有大小活动教室20多间,有多媒体教室1间和会议室1间,配备有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 ... 详情
石景山区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由成人和少儿两个馆址构成。总建筑面积12278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献114万余册,全部开架,借阅合一;全年365天免费开放,成人馆实现了全市范围的“一卡通”通借通还;无线网络全覆盖;注重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作用,打造多项品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石景山区图书馆以“... 详情
西城区文化馆由西城区区委、区政府设立,是西城区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活动场所。2007年,西城区文化馆迁入新址----西城区文化中心,西城区文化中心系西城区委、区政府投资兴建的集文化休闲、文化培训、文体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西城区“文化兴区”战略... 详情
北京汽车博物馆作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不同年龄段受众开展各项科普教育活动,得到广泛好评。自2013年以来,连续六年举办“雷锋——一个汽车兵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宣讲1704场次,累计线上线下受众百万余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车... 详情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