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物的重生:修复背后的记忆打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民族记忆,沉淀于一件件文物之中,并未随岁月褪色。是血迹斑斑的军装、弹孔累累的红旗、卷了刃的砍刀,也是锈蚀的茶缸、泛黄的日记,还是记录历史的报纸、折痕叠加的地图……这些沉默的见证者,历经岁月。修复它们,不仅是为了留住一段记忆,更是为了铭记文物背后的英雄壮举、家国情怀。 【详情】

殷墟甲骨卜辞所见商朝祖先观念

祖先崇拜、敬宗法祖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目前发现的殷墟卜辞所见商王朝祖先观念,是有关中国祖先崇拜的最早文字记载。笔者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阐发,以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及其内涵。【详情】

几方匾额,知晓科举

“一试奔驰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间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道尽了古时万千士子对科举的复杂心绪。被称为“抡才大典”的这项人才选拔制度,让多少人在悲喜之间辗转。由于科举最高等级的会试、殿试,多在京师举行,拥有八百七十多年建都史的北京,自然成了科举取士的中枢所在。八百多年间,这里遴选出二百余名状元,近五万名进士,何其壮哉! 【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