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项目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实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专家委员会从来自全国的43项考古新发现申请中,评选出6项入选项目和6项入围项目,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湖北十堰市学堂梁子(陨县人)旧石器时代遗址等6项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专家表示,入选项目学术目标清晰、学术价值重大、考古理念先进、考古过程精准。【详情】
6个项目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实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专家委员会从来自全国的43项考古新发现申请中,评选出6项入选项目和6项入围项目,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湖北十堰市学堂梁子(陨县人)旧石器时代遗址等6项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专家表示,入选项目学术目标清晰、学术价值重大、考古理念先进、考古过程精准。【详情】
“琢磨”一词是古代先民进行玉石器加工的专业称谓。石器时代在人类发展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占有的时间达99%以上,这期间的石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根据考古发现可知,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且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使用跨度超过三百万年,贯穿了整个史前时期。【详情】
中华文明探源,需要坚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科技考古大有可为。“中华文明探源”第五阶段研究自2020年开始,将持续到2024年,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8个课题中,有4个以科技考古为主导。【详情】
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这十年,在中国,世界遗产不仅仅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更多元的类型和更高的水准,更加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明古国。【详情】
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间,周口店、殷墟、二里头、陶寺、石峁、良渚、三星堆等大量的考古名词标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足迹,中国考古实现了不断拓展历史版图、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使命。新时代,如何更进一步利用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源展示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项新的课题,而考古旅游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路径。【详情】
近40年来,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工作,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同时也要看到,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详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新书推介 | 获奖图书 | 在线阅读 |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