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明底蕴与时代价值

挖掘春节中丰厚的生态伦理内涵,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万物并育的生态文明。大力弘扬春节礼俗文化,充分阐发其价值意蕴,有助于构建和美社区、融洽社会关系,让人间的温情和善意久久传扬。春节将以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详情】

中国文化里的春天

中国人对一年四季的明辨,大约于西周后期逐渐清晰,而在夏商时期,则只有春与秋的区分。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分析,甲骨文里只有春、秋两字,以及早期先民对岁时季节感受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描述,似可确证。【详情】

浅析年俗今昔变迁

同为过年,30年前的人和30年后的人,过年的方式迥然有别。30年前,过年的标配可谓18个字:穿新衣,吃年饭,祭先祖,看春晚,放鞭炮,走亲戚。但30年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内容已大为改变,休假、探亲、旅游等几项,成为过年时滚烫的热词。至于其他,尽管都还依稀存在,却似被边缘化,比如放鞭炮,在一些大中城市已较少见到了。【详情】

春节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独特中华文明标识。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回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春节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便如画卷般展开。【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