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有曰:“云开阊阖(chāng lǘ)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百姓住宅,指的正是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由四面房子围合而成的内院式住宅,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分布最多、最广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古都风貌中独具特色的景观。北京的四合院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肌理,沉淀着丰厚的历史内涵。【详情】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从这天起,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详情】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也是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深入挖掘春节申遗“背后”与“之后”的故事,期待为更好地传承传播春节文化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详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凝练了众多文明标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中华文明标识从文化形态看,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种标识;从表现形式来看,包含了精神标识、文化地标、文化符号等多种标识……【详情】
“白纸坊,两头翘,狮子、胯鼓、莲花落”,这句顺口溜中说的狮子就是白纸坊太狮。我国的狮舞有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南狮通常色彩艳丽,形象更接近于年兽,北狮走的则是形,一看就是一只狮子,却看不到舞狮人,白纸坊太狮属于北狮。【详情】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