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瑰宝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精华和精神象征,在岁月流转中,以永恒的姿态铭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诉说着自强不息的文明史诗。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彰显了敬畏历史、热爱文化的使命担当,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详情】
一千多年前,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生动阐明了基础牢固、源泉丰沛是事物顺利发展的前提这一普遍道理。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亦是此理。【详情】
朱熹有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朱子语类·读书法下》)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上,长城便是事关“大治乱”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古代长期在农牧结合带修筑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与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交往与文明的交流融合。【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