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度,凸显时间文明的是天时与人时合一的节日体系,四时有序,八节成列。春有元正、元宵、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七夕、中秋、重阳,冬有除夕,这八大节日是中国许多地区共享的传统节日。端午是夏季唯一大节,在2009年与羌年一道,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在当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重大意义。【详情】 分享 点击数:302
非遗知多少丨抖空竹 在我国,抖空竹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健身活动。“裁竹成形腰鼓如,两端绳索弄徐徐。当风急转如流水,山寺闻钟韵有余。”就是对抖空竹的写照。在我国,抖空竹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健身活动。“裁竹成形腰鼓如,两端绳索弄徐徐。当风急转如流水,山寺闻钟韵有余。”就是对抖空竹的写照。【详情】 分享 点击数:2053
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节气”“节令”“节庆” 中国礼俗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传统,是在对“天人之际”神秘关系的体会、观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体现出认识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作为季候与农事关系的经验,在秦汉时期得以达成普遍共识,并全面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相关文化理念对后世风俗形成某种规范。【详情】 分享 点击数:894
非遗知多少丨传统插花 传统插花于2007年入选北京市级非遗,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取植物作为素材,通过修剪、整枝、弯曲等造型方式来传情、抒怀、言理、明志,其种类大致可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并且在构思、构图、选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等环节均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详情】 分享 点击数:632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详情】 分享 点击数:836
非遗知多少丨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详情】 分享 点击数: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