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熔炉里的知识补给站——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图书馆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抗大”累计培养10多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革命熔炉”。作为“革命熔炉”中的思想阵地,“抗大”图书馆肩负传播革命真理、赓续革命火种的重任,将艰苦奋斗、抗日救国的信念烙印于每一位学员的心中,为民族解放事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详情】

黄河奔涌,星海长明,谱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强音——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音乐家的童年时光在母亲的歌声中度过。冼星海说:“妈妈是我的第一个音乐老师”,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粤语民歌《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肠去挨世”。民歌朴实,唱出劳动人民的坚忍不拔,也唱出少年星海的贫苦家境,而他的一生,似乎都践行着歌中的精神:坚毅不屈,迎难而上。【详情】

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二)一腔无声血

七七事变之前,北平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低廉的生活成本。1937年之前,在北平,一元钱可以买30斤玉米面、64斤大白菜、5斤猪肉、9尺月白布。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一个月开销只需要25元;公务员的平均月薪是47.5元,国立大学的教授们一个月能拿到三四百元的高薪。【详情】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截至目前(2025年7月),我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人才作为掌握并持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知识或表达形式的个体,为助力文化遗产焕发光彩作出了突出贡献。 【详情】

殷墟甲骨卜辞所见商朝祖先观念

祖先崇拜、敬宗法祖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目前发现的殷墟卜辞所见商王朝祖先观念,是有关中国祖先崇拜的最早文字记载。笔者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阐发,以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及其内涵。【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