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作出了提纲挈领的阐释,围绕发展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然模式与现实建构展开了谋篇布局的具体规划。八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详情】
中国古人如何想问题,或者更学术地说,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除了能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做考量,也应该在古今之变的架构中做观察,因为后者尤其涉及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今天的我们——作为处身“当代”的中国人——所思所想确乎与几千年前截然不同,但是否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与古典时代有质的差异呢?【详情】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朱熹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详情】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从中庸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其中之一是“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中庸方法或者说是中庸观念,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提倡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道德实践原则。【详情】
“社会”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基石。在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学理基础,我们需要在思想史和现实境遇的双重维度中,探寻马克思的“社会”概念。首先,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追求“实现人的解放”“社会—历史”哲学或“社会—政治”哲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