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当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中国的文人学者纷纷将之视为解决当时中国思想文化困境的法宝。一时间,中国传统圣贤之学与西方智慧之学的相遇,促使“哲学”替换了“经学”,成为大学的学科门类。然而,自1912年北京大学“哲学门”诞生以来,“中国哲学”这个名称就始终处于各种争论之中,时至今日依然时有讨论。【详情】
机器可以产生意识、智能,但归根结底机器智能还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因此我们不必过于担忧,人类始终可以控制机器。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机器到底有没有意识、智能?第二,应该如何看待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列子的寓言警示我们,在科学家“献上”像人一样的机器之前,需要考虑人机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显然更具紧迫感。但第一个问题更根本,是目前争议最为激烈的问题。【详情】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掀起全球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激烈碰撞,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方式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中国逻辑思想——这一发轫于商周,体系化于战国,载录于甲骨卜辞与竹简文献的独特思维传统,正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认知密码,更展现出破解现代性困境的东方智慧。【详情】
《二十四诗品·冲淡》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这一对诗之平淡风格的意象式批评,全面揭示了古典冲淡或平淡之美的文化意蕴。其中,“素处以默”指向一种虚静淡漠的审美情态,“妙机”指向一种天工妙悟的审美方式,“微”指向一种真性呈现的审美物象,“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指向一种超然合道的审美境界。诗人以虚淡之情直面真味之物,经由天工之巧而成神妙之作。淡之情、淡之物、淡之技、淡之境的融汇,既形成了一种平淡天真的艺术风貌,也打开了一个细微幽隐的生命世界。【详情】
“汉语哲学”是近年来中国的哲学研究中的热门论题,围绕着这一主题的阐释和争论已经十分深入。笔者尝试从跨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从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来认识汉语哲学,为学界关于汉语哲学的论述做一点补充和拓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