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电讯人员克服恶劣环境,在“看不见的战场”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长征时期的无线电情报工作,帮助红军抢占作战先机、获得战场决策优势,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红军取得长征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详情】
刘振华(1921—2018),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的革命生涯与“旋风部队”第40军(1985年改为第40集团军)紧密相连。刘振华在这支部队从战士成长为军政治委员,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第40军历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详情】
沙土集战役是华东野战军西兵团于1947年9月7日至9日,集中兵力在山东省菏泽县城以东沙土集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速决歼灭战,是华东野战军西兵团转入外线作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为恢复和巩固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打开了向豫皖苏地区进军的道路,实现了华东野战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详情】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从对世界大战的判断入手,得出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的科学结论。进入60年代,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逐渐改变了50年代关于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60年代初,提出世界战争存在着两种可能性;60年代中期,认为战争可能性进一步加大;60年代末,强调世界战争不可避免。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战争判断的实践经验,对于认识与分析国际形势、把握战争与和平态势,仍有借鉴意义。【详情】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在数月内调集30余万大军,欲围歼中原我军,发动全面内战。面对绝对优势敌军的进攻,中原我军根据毛泽东“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过36天艰苦卓绝的奋战,分路突出重围。中原突围的胜利,钳制了国民党30多个师旅的兵力,有力策应了其他解放区作战,特别是使我华北、华中主力度过敌人进攻最困难的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详情】
1946年12月22日至1947年1月16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山东省巨野、金乡、鱼台地区发起巨金鱼之战。这是一场经典的围城打援战役,毙伤俘国民党军1.6万余人。该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的计划,对华东野战军在鲁南地区的作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刘伯承、邓小平把此战战术的特点总结为:“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