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博物馆举办的书画展中,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作品中见有数个“乱”字,在网上引发争议:“简体字是近现代才有的,清代书法作品中出现简体,肯定是赝品。”其实,关于汉字繁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此次更是上升到了文物真伪判定的层面。那么,汉字繁简,到底能否成为判定文物真伪的定性标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详情】
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只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其法定地位。经过历史沉淀、专家整理的简化字,不但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提升了文字沟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详情】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言的数字化发展和语言应用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也使语言呈现出与数字时代相辅相成的新特征,并成为推动人类语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详情】
汉语中的四字格成语远超一般的“词汇”范畴,具有鲜明的“微型文本”特征,也暗合了俄罗斯语言学家邦达列托夫的论断——熟语是民族语言中“最小的诗意语言单位”。【详情】
文字是文明的代表。在早期文明中,出现和使用的文字一般较少,意义也难以贯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内容与政治密切相关。随着文字和书写系统的不断完善,文字的适用场景也不断增加,推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详情】
自2001年第一届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科研逐步建成对现实语言生活多视角、大规模、成系统、持续性的观察、研究和发布体系与机制,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