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挑战

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实践,也显著改变着教师对“课程”“学生”及“教师(自身)”这三个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认知模式,继而加速了教师专业角色的重构。教师专业角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职责、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的总和,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专业角色正经历着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情分析者、由情感支持者转向价值引领者、由被动回应者转向终身学习者的嬗变。 【详情】

善用数字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

今天的时代,不仅要考虑数字技术如何为教育赋能,更要思考教育怎么为技术赋魂,即要让技术真正为人的成长服务,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学校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善用数字技术,首先要把握好技术服务于人的个性化学习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详情】

在技术迭代中坚守育人初心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变革注入无限可能,同时也对教育的价值导向与育人使命提出深刻挑战。“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意味着既要拥抱技术变革带来的工具与方法革新,也要坚守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详情】

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阐明了教育的内容、方法与价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的重要论断,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论述,对于我们精准剖析并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稳步向前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能力体系重构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本质是技术赋能与教育生态的辩证统一。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场域从物理边界向虚实融合的全域形态跃迁,形成泛在学习时空、精准教学模式以及核心素养目标“三位一体”的教育新生态。为此,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的核心主体,需从知识权威转向协同成长、从数字素养转向智慧共生,在角色转型与能力重构中实现“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