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位。【详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其母后邑姜而建。晋祠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祠庙式建筑群,堪称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结合的典范,现存宋、金、元、明、清各式建筑100多座,宋元以来塑像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详情】
博物馆巡礼 |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讲述地球生命演化故事
在云南澄江,有一处独特的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这里保存的大量寒武纪生物化石,见证了5.18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因此澄江化石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详情】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共设25个学科方向。其中,2024年“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立项773项,占比达21.3%。该学科方向不仅立项数量最多,而且增幅最大,2024年比2023年立项增加165项,立项增幅比例达27%。上述统计数据,反映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在课题申报中越来越被重视。【详情】
博物馆巡礼 |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红墙黛瓦,雕梁画栋,花木葳蕤,碧水依依。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