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中正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通过个体情感与行为方面的“不偏不倚”,反对走极端、行偏激的“过”或“不及”,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允协与社会秩序的平稳安定。基于这一思想,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其内容与标准应保持适度,通过“允执厥中”,建构符合国情的政治秩序与社会公正,实现由“中”而“正”的法律“中正之道”。【详情】

小普说节气|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盛夏的余热还未散尽,立秋紧接着款款而来。 “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初始。 立秋,也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点,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小普带您一起走进立秋的世界,感受感受自然的韵律,体会这个节气的独特魅力。【详情】

我国古代的契约制度及理念

契约是规范财产交易、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契约精神被视为现代法治的核心特征之一。尽管我国古代未能形成系统化的近现代契约法体系,但源远流长的民间契约实践与国家立法中的相关规范,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契约法律文化,其蕴含的守信重诺、合意自治理念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我国社会治理传统具有重要价值。【详情】

更好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重点任务,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的重要要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明确了主攻方向。【详情】

人文经济学的建构方向和实践路径

人文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从“物的逻辑”回归“人的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当经济学回归人的本质需求,必将成为推动人类解放与文明进步的强大思想力量。【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