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三)仇恨燃九城
北平沦陷前,钱默吟是个诗人,有花草,有诗歌,有酒茶,便可淡然一切,不问国事。逃出北平的瑞全原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可是,钱诗人的变化让他意识到,北平虽然沦陷了,但身处其中的北平人从来不曾屈服。【详情】
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三)仇恨燃九城
北平沦陷前,钱默吟是个诗人,有花草,有诗歌,有酒茶,便可淡然一切,不问国事。逃出北平的瑞全原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可是,钱诗人的变化让他意识到,北平虽然沦陷了,但身处其中的北平人从来不曾屈服。【详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民族记忆,沉淀于一件件文物之中,并未随岁月褪色。是血迹斑斑的军装、弹孔累累的红旗、卷了刃的砍刀,也是锈蚀的茶缸、泛黄的日记,还是记录历史的报纸、折痕叠加的地图……这些沉默的见证者,历经岁月。修复它们,不仅是为了留住一段记忆,更是为了铭记文物背后的英雄壮举、家国情怀。 【详情】
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后炮轰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为什么不能忘记这一天?今天,我们讲3个故事。【详情】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抗大”累计培养10多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革命熔炉”。作为“革命熔炉”中的思想阵地,“抗大”图书馆肩负传播革命真理、赓续革命火种的重任,将艰苦奋斗、抗日救国的信念烙印于每一位学员的心中,为民族解放事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详情】
黄河奔涌,星海长明,谱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强音——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音乐家的童年时光在母亲的歌声中度过。冼星海说:“妈妈是我的第一个音乐老师”,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粤语民歌《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肠去挨世”。民歌朴实,唱出劳动人民的坚忍不拔,也唱出少年星海的贫苦家境,而他的一生,似乎都践行着歌中的精神:坚毅不屈,迎难而上。【详情】
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二)一腔无声血
七七事变之前,北平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低廉的生活成本。1937年之前,在北平,一元钱可以买30斤玉米面、64斤大白菜、5斤猪肉、9尺月白布。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一个月开销只需要25元;公务员的平均月薪是47.5元,国立大学的教授们一个月能拿到三四百元的高薪。【详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新书推介 | 获奖图书 | 在线阅读 |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