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语在规范轨道上行稳致远

2024年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其中不乏新颖的词和新奇的搭配,这些上榜的热词热语既展现了个性文化,又富有很大的创造力。随着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空前繁盛,语言的求新求异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遍地开花、大放异彩。然而在语言创新的背后,语言文字呈现出了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详情】

用法治“托”起“最柔软的群体”

0—3岁的婴幼儿是社会上“最柔软的群体”,托育服务不仅关系着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福祉。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将出台托育服务法作为2025年“高质量推进立法工作”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家长们解决“育”的难题、减轻“养”的负担作出了诸多努力和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2024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规定,“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但在现实中,广大家庭对婴幼儿入托的需求仍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托育难”的问题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详情】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教育事业置身新的历史坐标,面临新的时代课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为新征程上推进教育现代化锚定了方位坐标。【详情】

校企合作共育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日前,教育部部署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动高校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这一举措是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详情】

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关系着经济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在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2.5%。2024年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针对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推出“两新”政策,不断释放消费潜力。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超3600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560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约60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过138万辆,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我国消费市场的稳定增长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详情】

论书法为生命之学

汉字自诞生起,就与世间生命有着深层次的关联。传说中的仓颉造字,通过“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从各种生命样态中摄取字形。直至汉字书法出现,不仅笔画被赋予“筋、骨、血、肉”等生命形态,而且每一个汉字也被塑造成具有独特生命活力的艺术体,成为“表现生命,反映生命的艺术”。实际上,宇宙中的各种生命意象,都可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和反映出来。书法艺术与生命问题紧密相关,而生命也成为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本质的钥匙。【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