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 丨 只言片语,深意存焉——以汪曾祺的创作为例

文学创作是人、事、情、理的表达,语言、结构、意象、主题、情节等是其常用的建构要素。细节具有连接情节与意象、推动结构发展形成主题、展现语言魅力等特点,是优秀作品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写人叙事、传情达理都离不开细微处的刻画与描写。好的细节蕴藏丰富,能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作者没有直言的情感态度或价值判断。汪曾祺的创作很好地体现出细节的作用与价值。【详情】

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

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至此,中国有4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居世界第一。冯骥才先生早在2010年就提出春节申遗的建议。十四年后,心愿达成。他欣然接受《光明日报》的邀请,撰写此文。【详情】

古典学让不同文明在互鉴中进步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强调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古典文明成就斐然,古典学连接古今、贯通中西,能让不同文明在互鉴中进步,为解决当代世界问题提供启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详情】

运河文化与明清小说创作

古代长篇小说在地理空间的设置上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故事虽是虚拟的,但其中的地理位置和人物的位移路线常常是基本真实甚至是精确的。明清小说中写及京杭大运河者,基本都会将地名真实地写出。人物外出游历时,则将水陆车船等交通方式也交代得明白,还会将地理元素如地名、地理景观、方向和路线等记述下来,读者可以依据这些记载勾画出大致的旅行图来。【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