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国家立法工作,也参加了一些司法实践的调研和仲裁实践,受到启发,因此对《民法典》实施以后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在此,我简单总结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引起读者重视和讨论。【详情】
现存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大都,历经700余年,由宫殿坛庙、御道街市、城门城楼、山水桥梁、报时建筑、纪念碑、纪念堂、广场等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以及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久弥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理想诉求,是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典型例证。【详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法学门类新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学科的名称及门类归属两个问题。近年来,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高校及科研单位纷纷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心)等,中共党史党建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当前,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是我们在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高质量发展中应当关注的重要方向。【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怎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怎样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的现代化新图景,进而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详情】
中国哲学伴随中华文明史一路走来,虽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刚柔相易,但由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后学不断继承和发展先哲们的哲学智慧,在智能创新中进一步展现中国性质、风格、气魄和神韵。中国哲学必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5·27”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这一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地位和意义,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核。其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