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09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颇具浪漫色彩的日子。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要在鹊桥相会,千百年来这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如今更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老北京人不仅保留有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窃听葡萄架、演应节戏《天河配》等传统习俗,至今在天安门的金水河畔还留有织女桥和牛郎桥的遗存。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唐宫七夕乞巧图》

  金水河象征银河

  古都北京,是在“象天法地,天地感通”的设计理念下修筑而成。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区分天文星象,将星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以北极星为标准,是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皇宫的意思。北京的皇宫效法上天,筑于北京城中心,也称“紫微宫”“紫禁城”,彰显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授命于天”“奉天承运”之意。

  太微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即政府的意思,主管法律、武备一类事,星名多用官名命名。《史记·天官书》:“其东垣北左执法,上相两星间名曰左掖门,上相两星间名曰东华门”“其西垣右执法,上将间名曰右掖门,上将间名曰西华门”。明北京宫城午门的东西二门称左掖门、右掖门,宫城东西二门分称东华门、西华门;北京内城的南门,东为崇文、西为宣武,这些名称和位置与《史记·天官书》所说相吻合。在二十八宿中,昴宿与毕宿间称为天街,所以明清时期,天安门前的街道也称为天街;天上有银河,皇宫有金水河“表天河银汉之意”;天上的银河东有牛郎星、西有织女星,地下的金水河东有牛郎桥、西有织女桥。显然,这个名称也与上天有关。早在秦朝时,秦朝的皇宫从渭水北岸引水到南岸的阿房宫,有如星象中的银河。在以后诸多朝代中,帝王兴建皇宫时,也都要引一条水流进宫中,象征银河,名曰金水河。

  北京的金水河有内外两条,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引进紫禁城内,弯曲南流,再东再南,最后流入紫禁城东南护城河。从中南海流出,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为外金水河。

  织女桥跨南长街

  明代,南长街南段路东为宝钞司,宝钞司不是管钞票,而是负责造办粗细草纸。路西称灰池,种植瓜蔬,入秋在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荐生之用。每年立春按民俗进生萝卜,名曰咬春。清代改建为南花园,园内杂植花树,凡江宁、苏州、松江、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灌植。秋时收养蟋蟀,其余杂花奇树,按时舁送各宫殿安放。

(清)陈枚《桐荫乞巧》

  康熙年间,在南长街南口近中南海处建南府。南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道光七年(1827年),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升平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

  南长街中段,有外金水河从中南海东墙外向东流出,经织女桥流入中山公园西墙,此段河流因有织女桥称之为织女河。织女河的水面低于路面两三米,下面是石砌的河床底,河床到路面是缓缓的土坡。有几株杨柳和国槐古树,夏天可遮下大片的阴凉,河坡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草。

  明代,织女桥又称鹊桥,约在东河沿胡同西北端口外。过去小河上一东一西有两座桥:东面即是织女桥,南北走向,为汉白玉砌成的单孔圆拱桥,俗称罗锅桥。织女桥的桥体坚固,桥上有栏杆,桥体秀美精致,桥上可通行汽车;西面的是小木桥,不胜承重。民国时开通南长街南头的皇城城墙,新修筑的南长街恰好通过织女桥,因桥妨碍交通被拆,桥基已埋于地下。上世纪60年代初,织女河改成盖板暗河,河床填平后修筑了围墙。

  伴随织女河有两条胡同:南长街到中南海西墙之间是“小桥北河沿”,即织女桥以北东西方向的一段河沿。织女桥东,沿着中山公园墙向东、向南、再向西接南长街南口的一条弓形的胡同,全称叫“织女桥东河沿”。该地原有明代南花园,是皇家种植瓜蔬之园地。清代南花园曾经广植花木,如今在织女桥东河沿北口,尚有两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干直径一米多,树周围有铁栅栏保护,其树龄约有五百多年。

  牛郎桥畔江南景

  织女河从今中山公园西门南侧流入园内后,与西筒子河注入的河水相汇向南流动,在红墙西南处转向东流,然后从天安门前金水桥下流出。金水桥共有七座。中间五座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石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洞相对应。正中的一座最为宽阔宏大,为皇帝专用,称“御路桥”;御路桥左右的桥名“王公桥”,供宗室亲王通行;再外侧的“品级桥”较窄,为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行走之用;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公生桥”更窄,供四品及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座“公生桥”,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扩建过,已非当年模样。

  金水河东流后,与从太庙流出的东筒子河相汇,东流到南池子大街之间的这段河名西银丝沟,再从南池子至玉河的这段河流叫菖蒲河。银丝沟在东长安街北侧,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南池子大街,西不通行,全长192米,宽4米。胡同因有细长且具排水能力的银丝沟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西银丝胡同,现为菖蒲河公园。

  菖蒲河一带在明朝时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东苑。《燕都丛考》载:“明代皇城以内,外人不得入。”清初,撤销了一些明代在皇城内由太监管理的机构,废除了内官衙门,许多通道开放,紫禁城与皇城之间,准诸王居住。东苑遂被废弃,变为皇城内的库署居所。民国以后,菖蒲河两岸又建起许多民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菖蒲河改为涵洞,后填平河沟改为街道。

  牛郎桥跨越在银丝沟与菖蒲河相交的南池子大街的最南头,几乎贴在皇城的南墙上。它的形状、走向与南长街上的织女桥几乎一致。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把石台木板的牛郎桥改造为石拱桥,牛郎桥成为南北通途上的咽喉。上世纪60年代填平河沟时被拆,铺成柏油路面。本世纪初,北京市政府斥资动工掀开菖蒲河上的盖板, 恢复水面,亮出南皇城和太庙、皇史宬红墙等古建筑。在明代崇质宫旧址上建立雕梁画栋的东苑小筑,在河上重建牛郎桥和天妃闸影等,将这里建设成一处依托历史遗迹、颇似富有古典风格的江南园林。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7月25日,第15版;作者:王越,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原秘书长,北京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