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中心,有一条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它肇始于元,距今75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而作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历史价值。其纵贯全城,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北京中轴线始自元代,发展完善于明清,并对后世城市规划建设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可以说,北京中轴线自古至今一直在传承、在发展,是一条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城市规划轴线。
一锤定音!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大会主席夏尔玛落下木槌,宣布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走了十二年申遗路,中国终于交上了一份名为“北京经验”的答卷。这份答卷,关乎文化遗产,关乎未来,关乎人类自身。
不久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曰“中轴线”,“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中国建筑史》)。其所蕴含的文化美学是由与之共生的“左祖右社”、左右对称、“左文右武”一道来展现的。
在北京城中心,有一条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它肇始于元,距今75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月28日起正式公布实施。此次《规划》的出台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样本。未来十二年,北京中轴线保护怎么做?一起来了解!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而作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永定门曾是明清北京外城南垣正南门,也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为明清时期都城管理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见证。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地理标识,永定门历史地点于2005年重建完成,重建了永定门城楼并对瓮城范围进行地面标识。
正阳门是一组具有礼仪性和防御性的城门建筑群,由南北纵列的城楼与箭楼构成。正阳门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是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建筑,不仅是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也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王朝都城管理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钟鼓楼南北排列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位于北京老城商贸街区之中,位置与天安门、端门、故宫等朝堂建筑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气势恢宏的钟鼓楼坐落干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中,成为北京中轴线北段与景山万春亭互视的重要节点。
中轴线南段御道遗存位于永定门公园,明清曾是皇帝前往南郊祭祀的御用道路,于2004年经考古勘察被发现,是北京中轴线作为礼仪线路的重要物质载体。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宛若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用跳动的音符将古代的智慧与时代的活力串联起来,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滋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
发布时间:2024-10-16
中轴线800年的老城骨架,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贯穿其间的烟火气。中轴线的烟火气,是生活在其间的北京居民世世代代聚拢而成的。叫卖声、火锅咕嘟声、相机咔喳声、铛铛车行进声等等,声声入耳。让我们跟随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的脚步去寻觅中轴线上的“烟火人间之音”。
发布时间:2024-09-24
2022年北京中轴线的夜晚被点亮了,灯光设计师胡熠讲述中轴点亮工程的设计过程,点亮中轴,点亮的是一脉延绵的文化,点亮的是京城之脊的格局,点亮的是京韵京味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4-08-09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的音乐家们创作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通过传统乐器与音律对中轴线进行人文的回归、鸟瞰、巡礼与学习。
发布时间:2024-08-09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
发布时间:2024-11-25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共有15处主要构成元素。
发布时间:2024-10-30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共有15处主要构成元素。
发布时间:2024-10-21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天坛等15处主要构成元素。
发布时间:2024-07-29
太庙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要想了解它,需要下非常大的功夫。比如俎豆管弦、牺牲玉帛、卤簿仪仗、斋戒沐浴……这些词语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农耕时代却是非常重要的。
“天地中和”,语出《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中轴线正是千年传承的“天地中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串联古都北京空间和时间的经纬脉络。本书以精美摄影作品和中英双语的形式,体现北京中轴线对“天地中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串联古都北京空间和时间的经纬脉络。
8月8日,在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先农坛内,《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对外发布。该书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同编写,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全书收录95个关键词,内容涵盖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要素以及世界遗产知识等三方面,帮助国内外人士了解北京、了解中轴线,携手保护传承好这一人类共同的遗产。
一城聚一线,一线统一城。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是岳升阳先生新近出版的一本“轻学术”原创图书。它试图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北京中轴线文化,进而了解北京历史上的河湖水系与北京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点读者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这部《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本书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呈现了紫禁城的整体史,可以说开创了书写紫禁城历史的新范式,是故宫学的又一部力作。
《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一书内容广褒、逻辑清晰,在每个主题方面下设几个分述部分,下面又有若干节。其内容有人,有故事,有文物,人、事、物又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叙述方式就是力图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传承变化着的紫禁城,使读者对其600余年的沧桑有个头绪比较清楚而内容相对丰富的了解。
参观故宫的人,常常惊叹于其辉煌的外观、严谨的形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技艺,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故宫古建筑背后还有很多“秘密”,这些秘密或反映了古建筑本身丰富而又沧桑的历史,或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或为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对故宫古建筑的秘密进行多角度、科学而又翔实的解读,对于传承中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的北京中轴线是什么样子的?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重大古建筑文献整理项目成果《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为你重现北京城的脊梁。这也是迄今为止,北京中轴线最完整的一套记录。《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本套图集共收录了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建筑群)22组,导读册中根据实测图纸的顺序分别对其中的87处单体建筑出具了严谨的文字介绍,大到建筑体量,小到装饰细节,一一予以说明。
《走进故宫看文物•书法馆》精选五十件书法作品,力求再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书法发展史。所收作品始于西晋陆机,终于晚清吴昌硕,除作品解说外,附以高清图片,读者当能由此领会中国书法之精髓。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
一条长达八公里、横穿北京城南北的雄伟中轴线;一场由民间爱好者发起、盛况空前的“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活动;一个流传了二十三代的古老门派;一对因画结缘、时隔多年再度重逢的师兄妹。一个意外让青年文物修复师卫羽卷入了“京城之脊”的活动中,同校的师妹、同门的师兄,纷纷成为了他的竞争对手。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用影像资料深入挖掘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读者走进北京老城,身临其境地了解这片早已熟视的土地,从内心愿意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尽一分力量。笔者遴选出1860年到1949年之间中外摄影师拍摄的700余张经典照片,以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的空间为轴,以时间为脉络,将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坛庙园林作为主要内容,梳理和呈现了百年间北京中轴线的变迁史。
《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由北京工笔画家于大武先生创作,由南往北,于大武先生用细致的工笔画描绘北京中轴线的四季和时代的变化。表现北京城正中央——紫禁城三大殿的拉页格外震撼。通过卷末的解说,能了解更多有关中轴线周围的结构美学和建筑艺术。
《中轴线》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生活文化、建筑发展和城市历史。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分《营城》《建筑》《红迹》《胡同》《园林》《庙宇》《古狮》《碑刻》《商街》《美食》《技艺》《戏曲》《名人》《美文》《译笔》《传说》,宏观洋洋洒洒,分类细致入微,使我对于自认为熟悉的中轴线风物景胜、文化印迹,又有了些许陌生之感,有我并不完全知悉的知识。古人说“一事不知,士之耻也”,中轴线博大厚重的文化积淀真是一本读不尽的百科全书,令人望之弥深,令人读之兴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