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南段再添新明珠。历经半年多的修缮,坐落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昨天重张开放。先农坛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也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6月12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十月讲堂授牌仪式暨大讲堂讲座活动在十月文学院举行。这标志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有了常设的宣讲场所,未来,这样相对固定的宣讲场所还将继续增加。
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月28日起正式公布实施。此次《规划》的出台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样本。未来十二年,北京中轴线保护怎么做?一起来了解!
纵贯北京老城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最新公开:遗产区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缓冲区与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市文物局近日公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听取公众意见,公示期至12月24日。请跟我一起通过一图来看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22年5月25日审议通过,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哪些行为不能做?一起来了解。
北京中轴线南段再添新明珠。历经半年多的修缮,坐落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昨天重张开放。先农坛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也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月28日起正式公布实施。此次《规划》的出台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样本。未来十二年,北京中轴线保护怎么做?一起来了解!
截止2020年12月17日,中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一起来了解文化遗产知识!
永定门曾是明清北京外城南垣正南门,也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为明清时期都城管理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见证。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地理标识,永定门历史地点于2005年重建完成,重建了永定门城楼并对瓮城范围进行地面标识。
正阳门是一组具有礼仪性和防御性的城门建筑群,由南北纵列的城楼与箭楼构成。正阳门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是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建筑,不仅是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也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王朝都城管理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钟鼓楼南北排列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位于北京老城商贸街区之中,位置与天安门、端门、故宫等朝堂建筑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气势恢宏的钟鼓楼坐落干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中,成为北京中轴线北段与景山万春亭互视的重要节点。
中轴线南段御道遗存位于永定门公园,明清曾是皇帝前往南郊祭祀的御用道路,于2004年经考古勘察被发现,是北京中轴线作为礼仪线路的重要物质载体。
北京城,因为一条纵贯南北7.8公里的中轴线,成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这条线从钟鼓楼到永定门,串联起15处遗产构成要素,浓缩着古人的建筑智慧和礼制文化。一步一景续文脉,一砖一瓦皆历史,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这条中轴线开始。
发布时间:2023-10-19
中轴线的南段承载着古代“祭天敬农”的重要任务,从追求“天人合一”的天坛到“以和为贵”的永定门,南段的设计传递着“天下一统,江山永定,市井烟火,岁月平常”的城市理想和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2023-10-17
踏入中段南部,壮阔的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举行大规模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它延续了中轴线历史上所承载的国家礼仪传统。中轴线积淀的历史和文明,在汉白玉桥面上闪闪发光,溯古追今,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23-10-16
中段北部是中轴线上的核心,也是对古代礼制的极致表达,从景山到端门,等级明确,高低起伏,收放有度,处处彰显着皇家建筑的气魄与威仪。
发布时间:2023-10-13
2022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依据规划,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下面,按照由北向南、从左至右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发布时间:2023-09-25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与元代以来北京的城市发展同步,创始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至近现代,历经7个多世纪,形成了今天所见气势恢宏、严整有序的历史城市建筑群,是北京老城独特城市历史景观特征的极致体现。
发布时间:2023-09-24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轴线布局是一大特色。随着历代都城建制的不断完善,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明显,乃至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准。
发布时间:2023-09-24
长图“漫步北京中轴线 品味古都文化”,一起来看!
发布时间:2023-02-17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是岳升阳先生新近出版的一本“轻学术”原创图书。它试图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北京中轴线文化,进而了解北京历史上的河湖水系与北京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点读者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这部《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本书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呈现了紫禁城的整体史,可以说开创了书写紫禁城历史的新范式,是故宫学的又一部力作。
《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一书内容广褒、逻辑清晰,在每个主题方面下设几个分述部分,下面又有若干节。其内容有人,有故事,有文物,人、事、物又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叙述方式就是力图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传承变化着的紫禁城,使读者对其600余年的沧桑有个头绪比较清楚而内容相对丰富的了解。
参观故宫的人,常常惊叹于其辉煌的外观、严谨的形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技艺,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故宫古建筑背后还有很多“秘密”,这些秘密或反映了古建筑本身丰富而又沧桑的历史,或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或为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对故宫古建筑的秘密进行多角度、科学而又翔实的解读,对于传承中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的北京中轴线是什么样子的?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重大古建筑文献整理项目成果《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为你重现北京城的脊梁。这也是迄今为止,北京中轴线最完整的一套记录。《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本套图集共收录了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建筑群)22组,导读册中根据实测图纸的顺序分别对其中的87处单体建筑出具了严谨的文字介绍,大到建筑体量,小到装饰细节,一一予以说明。
《走进故宫看文物•书法馆》精选五十件书法作品,力求再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书法发展史。所收作品始于西晋陆机,终于晚清吴昌硕,除作品解说外,附以高清图片,读者当能由此领会中国书法之精髓。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
一条长达八公里、横穿北京城南北的雄伟中轴线;一场由民间爱好者发起、盛况空前的“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活动;一个流传了二十三代的古老门派;一对因画结缘、时隔多年再度重逢的师兄妹。一个意外让青年文物修复师卫羽卷入了“京城之脊”的活动中,同校的师妹、同门的师兄,纷纷成为了他的竞争对手。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用影像资料深入挖掘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读者走进北京老城,身临其境地了解这片早已熟视的土地,从内心愿意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尽一分力量。笔者遴选出1860年到1949年之间中外摄影师拍摄的700余张经典照片,以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的空间为轴,以时间为脉络,将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坛庙园林作为主要内容,梳理和呈现了百年间北京中轴线的变迁史。
《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由北京工笔画家于大武先生创作,由南往北,于大武先生用细致的工笔画描绘北京中轴线的四季和时代的变化。表现北京城正中央——紫禁城三大殿的拉页格外震撼。通过卷末的解说,能了解更多有关中轴线周围的结构美学和建筑艺术。
《中轴线》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生活文化、建筑发展和城市历史。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分《营城》《建筑》《红迹》《胡同》《园林》《庙宇》《古狮》《碑刻》《商街》《美食》《技艺》《戏曲》《名人》《美文》《译笔》《传说》,宏观洋洋洒洒,分类细致入微,使我对于自认为熟悉的中轴线风物景胜、文化印迹,又有了些许陌生之感,有我并不完全知悉的知识。古人说“一事不知,士之耻也”,中轴线博大厚重的文化积淀真是一本读不尽的百科全书,令人望之弥深,令人读之兴叹!
北京是如何从北方边陲发展为全国首都的?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从地下之城破解北京前世今生的?《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值得关注的是,本书以数十年北京城市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积淀,北京日报记者以独到的视角和写作风格为底色,通过纪城、纪史、纪事、纪物、纪人的独特手法,展现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