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1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首都北京始终奋楫扬帆、破浪前行。大到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小到个体工商户办证极简化,都彰显着“关键一招”带给北京发展的澎湃力量。
《北京日报》推出“长风破浪 勇立潮头”系列,回望改革路上我们走过的千山万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凝心聚力。即日起,人文之光网陆续转载该系列文章,今天为大家转载第十篇《 改革,点燃科创新引擎》,欢迎大家阅读、关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技体制是国家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的制度框架。改革开放46年来,北京不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结出累累硕果,让科技生产力释放出超级活力。
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再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在不断升级。
科研单位试点对外有偿合同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基础极为薄弱。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逐渐形成中央计划管理的科技体制,并取得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时间来到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以及“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1978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些地区率先启动科研机构试点改革。
在1983年2月召开的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决定在科研机构管理、科研体制、科研计划管理、科技人员使用管理4个方面逐步着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技成果尽快变成生产力。
1983年2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研究院所历来是国家科技领域的核心,改革的突破口自然也在它们身上。从1984年起,全市50家从事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科研单位逐步试行有偿合同制。改革以前,科研单位的任务靠上级下达,经费靠上级拨给,成果靠上级推广。改革之后,研究所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这意味着科研单位需要对外承担经济责任,通过签订有偿合同来承担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任务。其中,北京化工研究院试行有偿合同制后,科研课题数比1983年增加29.6%,完成科研成果、新产品鉴定数增加62%,总收入增加3.9倍。
据北京市20个改革试点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比1982年的科研成果增加42%,成果推广率增加21%。比如,航天工业部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广泛转让技术,与8个省市的12个地市成功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许多研究所反映,改革让有能力、积极肯干的职工感到更有奔头了,有些之前劲头不足的同志也振作起来,现在是干一想二看三,否则技术没有储备,就会失去竞争力。
1980年,北京汽车靠垫厂开展技术革新,自制斜面液压自动双弯管机作业的工作效率比手工操作大幅提高。(摄影:王宝琴)
科技成果转让“展品”变“商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亟待深入。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明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北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涌现出一批敢于破旧的“排头兵”。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启动科研机构试点改革。图为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工程师马存恕正在研发自主化工产品,以寻求成果转化。(摄影:王宝琴)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主要负责食品及饲料中营养资源的开发与评价。过去,科研人员吃“大锅饭”,关起门来搞科研,只重视课题的学术价值,不重视经济价值;只重视成果能否通过鉴定,不重视推广应用。1982年、1983年两年,该所对外仅转让了1项技术成果。自1984年开始试行有偿合同制后,大家开始从生产中找课题。助理研究员汪锦邦根据市场上蜂蜜和茶叶一度滞销的情况,组织本课题组研制出新型饮料蜜茶,很快与十几家乡镇企业签订了转让合同,研究所因此获得转让费15万元。全所一年转让成果21项,获技术转让费35万元,比1983年增加了2倍多。
1985年5月6日,《北京日报》1版
科研单位研究、经营两手抓,才能让科技成果尽快变成直接生产力,而不是成为“样品、礼品、展品”。1985年5月,北京市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下一步首都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过去,人们很难想象,有一天技术成果也能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和交换领域。直到首届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在京开幕,人们才直观感受到何为“南桃北李引来千家客,东蜂西蝶采走百花浆”。
1985年5月,15000多项技术成果汇聚北京展览馆,经济效益显著又能解决企业难题的技术成果比比皆是。清华大学设计的“换热网络优化综合”方案,在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炼油厂和山东齐鲁石化公司炼油厂推广应用后,综合热效率分别提高24%,年节省燃油达2.8万吨,一年增收200多万元;北京农学院的“马铃薯、甘薯深加工抗褐变技术”让一位从吉林省通化地区来的参会者兴奋不已,有了这项技术,就能防止鲜薯在加工成薯干的过程中因严重褐变而腐烂变质,“通化地区几十万斤马铃薯有救了”。
还有许多参会者带着技术难题进京招标,而首都众多科技人员也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踊跃投标。北京展览馆负责人感叹,招标项目多、投标者多,说明科研、生产单位都在为经济振兴奔波出力,这是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气象。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世界性新技术革命浪潮引发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北京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于1988年在中关村获批建立。仅3年时间,试验区便开发和推广了2027项高新技术,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6.8亿元。1991年,国务院总结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经验,批准在全国建立2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5月10日,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落户中关村。
在新的运行机制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把掌握科技才能的科技人员从大院大所里活化出来;把知识物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截至1993年,200余家国有企业纷纷与中关村“联姻”,开发出200多项新技术产品。其中,首钢与大恒公司合作采用激光新技术,使轧制的钢板毛化,提高钢板喷漆的附着力,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1993年5月31日,《北京日报》1版
“科教兴国”引领科研人员闯市场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颁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重要消息:实行“科教兴国”重大战略,并且将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1995年5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这一时期的科技体制改革,意在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自1999年7月1日起,被称为产业科研“国家队”的242个原国家行业部门所属科研院所的12.2万职工、150多亿元国有资产实行转制,翻开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时任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尚勇表示,这次转制是在体制上做根本转变,要求科研机构直接由事业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谭工程师虽已年过半百,但非常认可新的体制,他指着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打设计方案和图纸告诉北京日报记者,“关键是要把这些技术变成钱……让我们的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从吃“皇粮”到为企业创造效益,按劳取酬,谭工程师感觉自己的价值更大了,“真的走进市场才发现,很多的项目到变成产品就差一个环节,只是过去没有注意到。”
1999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6版
“九五”期间,北京科技体制改革把促进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作为突破口,科研机构向企业方向转变,科技人员走向市场,利用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合作迈出新的步伐。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1%,比1978年的28%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机制创新助力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进入21世纪,北京市委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到2002年时,北京已拥有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超过50家,华为、大唐、中兴、海尔等87家国内知名企业也先后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这一生机勃勃的局面,标志着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
2006年2月9日,4万多字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自此,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
2006年,“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在京展出48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图为工作人员展示能在水中自由游动的仿生机器鱼。
当时,我国在许多领域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如在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轿车仅占10%;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量依赖进口。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表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反对引进技术,但要反对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2006年,北京自主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取得重大突破——100纳米等离子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打破了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核心设备全部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担任这一重大项目的7家单位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两家北京企业:北京北方微电子公司、北京中科信公司。在2007年举办的全国科技奖励工作大会上,北京共有85项成果获奖,占全国三分之一,连续第四年位居榜首。
2007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2014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被明确为首都核心功能之一。当年6月,北京市审议通过“京科九条”——《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意在全面盘活人、财、物,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比如,科研机构可以自主设置科研岗位,可以年薪制聘任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可用于产业化,成果转化70%收益可用于奖励;鼓励科研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服务等。(2014年6月24日《北京日报》4版,《“京科九条”力促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中央明确支持北京等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6月24日,《北京日报》4版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从“全国”到“国际”,定位更高、责任更重。科技体制改革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再到“自立自强”,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将继续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领头奋进。
2018年第21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位小观众正好奇地打量“雪龙”二号科考船模型。(摄影:罗晓光)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10月10日,第10版;作者:汪丹;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