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三地已经在交通、生态等方面率先突破,并在科技协同上持续发力、成果丰硕。从利用遗传育种技术提振蔬菜产业“芯”动能的瓜果新品种,到北京科技大学联合首钢共同研发的“蝉翼钢(5G钢)”,再到北京精雕集团五轴数控机床生产的汽车核心零配件,等等,这些都是京津冀三地共同协作的成果,彰显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成效。【详情】
金中都大安殿出土的铜坐龙。大安殿是金中都大内正殿,其地位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中国历史经过史前、商周时期不间断地发展和持续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后世版图的基础。秦汉以后,古代中国虽有短暂分裂,但并未像西方文明分裂成许多国家,这是因为统一是各政权的共同追求。【详情】
建构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引言节选
什么是社科法学(法社会科学)?这是《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一书所要集中回答的问题。本书展示了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对社科法学从追随到反思再到自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对社科法学的系统性思考。有必要建构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吗?很多人难免有这样的疑问。【详情】
书写工具与载体的相依相契——文房的前世今生与汉字成形的时代特征
“文房”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文献,《梁书·江革传》载:“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这里的文房指官府掌管文书之处。至唐,文房被用来泛指书房,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宋代以后,文房逐渐成为传统汉字书写工具和载体,即笔、纸、墨、砚“文房四宝”的省称。纵观汉字发展历史,正因有其书写工具和载体作为物质依凭,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传扬。汉字发展史,也是汉字书写工具和载体的演变史。【详情】
仿佛一夜之间,许多人文研究的学者患上了“人工智能焦虑症”,从B站视频到微信公众号,人们都在热议人工智能给文科带来的机遇或挑战。人工智能早已迈出宁静的实验室,穿行在纷繁的行业市场,显身于社会热潮的聚光灯下,也以浩大声势吹皱了人文学科的一池春水。这番热闹,让人记起信息时代、生物学时代和数字时代的一轮轮风起云涌的话题。【详情】
榫卯工艺,是一种利用木质构件间的凹凸结合构造,通过榫头与卯眼的精准咬合,实现木料间牢固且灵活连接的技术。榫卯结构无需钉子或胶水,凭借木质本身的力量和形体设计,创造出既稳定又具有弹性的框架体系,在建筑、家具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承载力与艺术魅力。它是中华民族以智慧凝结而成的木质构件间天衣无缝的对话,是工匠精神与科学实践的高度融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