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特稿 | 以深层次改革促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详情】

灵蛇献瑞 ——蛇画·画蛇

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狂舞闹新春。每逢过年,民乐《金蛇狂舞》的激扬旋律便总是萦绕在大街小巷,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这首乐曲由革命音乐家聂耳先生根据其故乡昆明民乐改编而来,无论从音乐形象还是命名来看,都无不给人带来力量与希望,充满了画面感。用聂耳自己的话说,他希望这首曲子“要让听的人都激动得跳起舞来”。【详情】

中心特稿 | 中国古代监察文化的三重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古代监察文化代有兴革,呈现出监察制度体系化、监察规范法典化和监察类型专门化的三重属性。总结和剖析这三重属性,可为当代中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启示。【详情】

从意象到意境:审美的积淀与共振

意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重要准则。“意境”一词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笔者以为,意境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是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形成的场域。从接受美学来看,作者用意象把读者引向意境的营造。【详情】

十二时辰:古人的时间之美

晨曦初露,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悄然开启。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一日的光阴精心雕琢成十二个各具风貌的章节——十二时辰。这一时间划分制度在汉代已经萌芽,当时人们开始采用“十二地支”的顺序来标识一天中的各个时段。【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