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百姓的社会生活经验系统,发掘、提炼并深入阐释扎根本土的社会科学基础概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众多兼具经验基础与理论潜力的本土概念丛中,“过日子”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理论解释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所谓“过日子”,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念、态度、习俗及信仰等形式呈现出来的“活法”。它不仅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更蕴含着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期待和追求。经由对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方能揭示百姓的生活逻辑与价值取向。【详情】
面对空间分散、时间分离的海量文献,人文研究如何破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术屏障,发现未曾涉及的关联并解决更多深层次问题?数字人文给我们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有益启示。基于数字技术开发建构的数字人文知识平台,数据容量大,可以把分散的海量文献聚类集成,便于以快捷的字词检索甚至语义检索搜罗所需资料,提高文献资料使用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还可以把碎片化的资料转化为结构性和关联性数据,以发现其间的多元关联和深层联系,进而发现以前无法观察到的潜在的、隐含的诸多问题。 【详情】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的文化沃土。【详情】
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认为情与理是二元关系的存在,几乎成为学界共识。事实上,这种二元存在只是主观所作的理论区分,如果将它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就成为认识的误区。【详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将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足见其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银发经济,既有利于满足老年群众的多方面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质,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本身就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之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详情】
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当下面临着数字化升级的时代课题。特别是在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背景下,基层文化阵地的服务离开数字技术加持,不仅无法实现大批量资源分发,而且会制约既有服务的效能提升。近年来,各地着眼于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探索实践“艺术普及+数字化”“全民阅读+数字化”“非遗传承+数字化”等路径,取得一定成效。同时,部分地区存在的重视形式忽略内容、对于数字化概念理解不清、信息技术迭代升级较慢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