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维:一种内隐维度的现实研究

中国古人如何想问题,或者更学术地说,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除了能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做考量,也应该在古今之变的架构中做观察,因为后者尤其涉及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今天的我们——作为处身“当代”的中国人——所思所想确乎与几千年前截然不同,但是否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与古典时代有质的差异呢?【详情】

朱熹哲学中的人与宇宙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朱熹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详情】

从哲学上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社会”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基石。在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学理基础,我们需要在思想史和现实境遇的双重维度中,探寻马克思的“社会”概念。首先,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追求“实现人的解放”“社会—历史”哲学或“社会—政治”哲学。【详情】

哲学是历史性存在

哲学家属于历史,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时代。他们的生卒年就是他们的时代;每个哲学家面对的问题都是时代性的,面对的是自己时代的课题;每个哲学家的回答都具有历史性,因为他不仅要回答历史上哲学家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自己提出的回答也不可能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