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古代监察文化代有兴革,呈现出监察制度体系化、监察规范法典化和监察类型专门化的三重属性。总结和剖析这三重属性,可为当代中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启示。【详情】
意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重要准则。“意境”一词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笔者以为,意境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是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形成的场域。从接受美学来看,作者用意象把读者引向意境的营造。【详情】
晨曦初露,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悄然开启。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一日的光阴精心雕琢成十二个各具风貌的章节——十二时辰。这一时间划分制度在汉代已经萌芽,当时人们开始采用“十二地支”的顺序来标识一天中的各个时段。【详情】
文学创作中的环境描写关联着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建构等,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是打开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密码。中国古典诗文有重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传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寥寥数笔,就写出月色如水、空灵澄澈的意境。【详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