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4-06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对于怎么抓好旅游,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需要对旅游业发展有新的认识。经过40多年努力,我国旅游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大力发展旅游业,应突出特色、彰显个性。
当前,我国旅游业在产品供给方面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悉数盘点,旅游产品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缺乏个性化发展。应对新的挑战,要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当前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发展旅游业,要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旅游业是一个不容易直接借鉴复制的行业,各地要坚持盘点好自身的有形、无形资产,把最有特色的资源发掘出来。换言之,要立足本土独有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本地特点的旅游业链条,打造独特的标志性旅游产品,彰显特有的优秀历史传承、自然景观、生态文明。比如《长恨歌》《男神东坡》《文成公主》等大型实景演出,均依托所在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持续的内容更新、体验升级,打造属于本土的独特旅游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
发展旅游业,要深刻认识旅游业的本质。旅游,是人们通过空间的转换,去游览不一样的自然人文景观,感受不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休闲消费过程中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旅游业则是为旅游活动服务的产业,文化性、经济性、社会性都很强。因此,发展旅游业不应仅从供给侧进行产品服务的打造形成吸引物,更要从需求侧反观发展优势。应在把握游客多样化、不断更新的需求前提下,立足本土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特点,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产品和独特消费场景。
发展旅游业,要找准旅游业定位。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能够带来人流、经济活力的综合性产业,因此,我们需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明确了其产业属性和终极目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富民、乐民、育民的幸福产业,打造成为中外游客与本地居民之间有效互动、互通有无、精神沟通、赢得认同的桥梁。旅游业定位决定旅游业发展方向,需要在旅游者、经营主体、当地居民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持续构建美美与共、协同善治的旅游新空间。
发展旅游业,要立足个性化发展。在工业化时代,工业产品的批量生产让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旅游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服务,而是在日益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基础上,追求更有个性、独特性、差异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因此,发展旅游业,要看清市场灵活的个性化旅游产品需求基本走向,学习和借鉴已经取得良好市场声誉的产品的特色、内涵,在对照中找准并认清自己的定位、个性、精神气质。要把握好当地的资源优势,把独特个性提炼、挖掘出来,打造出本土优质旅游品牌才是长久之计。
发展旅游业,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着较强地域特性、极具辨识度,这就为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类别上看,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除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外,集中体现在文化遗产差异上。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物、遗址遗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各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精神内核,生动阐释着一个地域的传统与现代。旅游业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开拓了路径,延展了时空。发展旅游业,要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打造形成地域特色浓厚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新产品。
发展旅游业,要加强统筹谋划。旅游业发展强调个性化、避免同质化,并不是说各地各自为战、脱离全国统一大市场无序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其中关键是要改变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思维,从市场需求、游客需要出发,注重差异化、本土化打造,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制定政策。要强化文化引领旅游促消费,积极总结吸收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经验做法,带动文旅消费实现新的跨越。各地要不断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增强文化引领能力、旅游塑造能力。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引导各地放大格局,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要增强文化自信,善于打造出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助推全国范围内文化和旅游市场既有序顺畅运行,又各有特色、相得益彰。要强化研究,注重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观察分析,及时总结提炼有益经验,紧跟科技创新、市场需求动向,促进优势挖掘、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为新业态发展、新产品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4月3日,第7版;作者:田侠;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