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社科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服务首都发展而设的政府奖。奖项自1987年设立以来,共表彰推出优秀成果3579项。【详情】
建构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引言节选
什么是社科法学(法社会科学)?这是《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一书所要集中回答的问题。本书展示了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对社科法学从追随到反思再到自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对社科法学的系统性思考。有必要建构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吗?很多人难免有这样的疑问。【详情】
以案说法 丨 老人赠与房产后继子怠于赡养,赠与合同能否撤销?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赠与纠纷案件,和老伴再婚后,北京的马阿姨将自己的一套房子赠给了继子小赵,房子过户几年后,马阿姨因病卧床不起,小赵和媳妇却经常不接马阿姨的电话,还带走了她的个人证件,让马阿姨连看病都成了困难。无奈之下,马阿姨一纸诉状将小赵告上法院,要求撤销对小赵的赠与,让小赵归还房子。【详情】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作用和功能,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不同主张。法家主张通过重刑来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作用,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重罚一个罪犯,就能够将社会的不良风气遏制住;虽然受到处罚的是犯罪人,但其他百姓会因此感到害怕而不敢犯罪。【详情】
以案说法 丨 在借条中“借款人”之外的空白处签名是否一定要承担还款责任?
民间借贷中,第三人在借条“借款人”之外的空白处签名的情况十分常见。有的第三人被看作是“共同借款人”,有的则被看作是“见证人”,那到底如何认定其签名性质?是否必然要承担还款责任呢?【详情】
生活与法 丨 “精准”保护消费者网购维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亮点解读
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针对我国近年来在传统消费领域与平台经济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如刷好评产业链、不公平格式条款、预付式消费侵权、大数据“杀熟”、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等,《条例》均予以精准回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