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为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这句话出自《论衡·超奇》,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所言。这句话的含义是:真正宝贵的知识,不在于它的数量和深度,而在于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句话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其抽象的理论累积或深度探索,而在于能否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详情】

儒家“文之以礼乐”的教化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杏坛设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了古代“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开创了古代社会“学移民间”的先河。孔子教学尽管包括射、御、数等部分知识与技能性的内容,但侧重点是“文之以礼乐”的道德教化,目的是实现“人文化成”。【详情】

中国哲学自主形态的探究路径

一百多年前,当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中国的文人学者纷纷将之视为解决当时中国思想文化困境的法宝。一时间,中国传统圣贤之学与西方智慧之学的相遇,促使“哲学”替换了“经学”,成为大学的学科门类。然而,自1912年北京大学“哲学门”诞生以来,“中国哲学”这个名称就始终处于各种争论之中,时至今日依然时有讨论。【详情】

被人工智能激活的哲学

机器可以产生意识、智能,但归根结底机器智能还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因此我们不必过于担忧,人类始终可以控制机器。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机器到底有没有意识、智能?第二,应该如何看待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列子的寓言警示我们,在科学家“献上”像人一样的机器之前,需要考虑人机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显然更具紧迫感。但第一个问题更根本,是目前争议最为激烈的问题。【详情】

从“文明基因”到当代智慧 ——中国逻辑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掀起全球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激烈碰撞,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方式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中国逻辑思想——这一发轫于商周,体系化于战国,载录于甲骨卜辞与竹简文献的独特思维传统,正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认知密码,更展现出破解现代性困境的东方智慧。【详情】

中国文化中的平淡之美

《二十四诗品·冲淡》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这一对诗之平淡风格的意象式批评,全面揭示了古典冲淡或平淡之美的文化意蕴。其中,“素处以默”指向一种虚静淡漠的审美情态,“妙机”指向一种天工妙悟的审美方式,“微”指向一种真性呈现的审美物象,“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指向一种超然合道的审美境界。诗人以虚淡之情直面真味之物,经由天工之巧而成神妙之作。淡之情、淡之物、淡之技、淡之境的融汇,既形成了一种平淡天真的艺术风貌,也打开了一个细微幽隐的生命世界。【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