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后炮轰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为什么不能忘记这一天?今天,我们讲3个故事。【详情】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抗大”累计培养10多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革命熔炉”。作为“革命熔炉”中的思想阵地,“抗大”图书馆肩负传播革命真理、赓续革命火种的重任,将艰苦奋斗、抗日救国的信念烙印于每一位学员的心中,为民族解放事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详情】
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二)一腔无声血
七七事变之前,北平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低廉的生活成本。1937年之前,在北平,一元钱可以买30斤玉米面、64斤大白菜、5斤猪肉、9尺月白布。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一个月开销只需要25元;公务员的平均月薪是47.5元,国立大学的教授们一个月能拿到三四百元的高薪。【详情】
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一)千里刀光影
北平沦陷八年。期间,城内信息断绝、人鬼杂居,如同一只巨大的牢笼,因此也被称为“笼城”。生活在笼城内的芸芸众生,日日都面临着“生”与“死”、“拒”或“降”的抉择,却因为巨大的羞耻感而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如今,人们往往只能通过《四世同堂》等文学作品,才能去回望那段岁月。【详情】
抗战期间,当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战火蔓延至华南,偏居一隅的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文化桥梁,也成了爱国知识分子隐蔽而坚韧的抗争阵地。在这片被英国殖民者统治的土地上,一位出身台湾爱国志士家族的作家、学者——许地山,在1935年至1941年执教于香港大学期间,以教育为根基、以文化为武器,构起一道独特的精神防线。【详情】
妙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域内,以“古刹、奇松、怪石、溶洞”而闻名。妙峰山脚下有个坐北朝南的小小四合院,拾级而上推开院门,迎面就是一组巨型铜制浮雕,栩栩如生地刻画着情报人员当年秘密发送电波、乔装卧底、运送物资等情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