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协作会产生高于单个劳动的协同效应。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协作”的呢?【详情】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一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际传播形势任务的敏锐洞察、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对于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具有重大意义。【详情】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宏大且精深的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核心在于其对人的本质的独到阐释。在此框架内,人并非孤立的抽象实体,而是深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与历史动态进程之中的实践主体。这一理解超越了纯粹思辨的范畴,强调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塑造自身与世界。【详情】
随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持续拓展和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我们分析世界格局及其基本走势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因此,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考察,尤其是从历史哲学角度厘清“世界历史”的逻辑内涵,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情】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代表着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广度和深度,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生产力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范畴的基本理论。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呢?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动态演进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