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相对于世界其他文明发展道路的特色,是她具有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发展中,具有一种世代相传、历久弥坚的从家国同构到家国一体至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其物化载体可以从国家“择中建都”、都城之中“择中建宫(宫城)”、宫城之中“择中建殿(大朝正殿)”、以大朝正殿为基点的都城“中轴线”及城门与宫门从“一门三道”发展为“一门五道”等所蕴含的“中”与“中和”的国家至上、国家认同理念体现出来。【详情】
“六个必须坚持”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深化对“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认识,深入理解其生成逻辑,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助于我们掌握运用科学方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详情】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只是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而且是一项带有客观性和经验性的总体实践工程。尤其是对于社会学而言,无论是学科体系的建立,还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对其学科实体性基础的探求和追索。【详情】
传统文论的当代回响 丨 创造“神来、气来、情来”的艺术世界——《文心雕龙·神思》给当下创作的启示
读《文心雕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神思”篇中的这段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细读之,深感治文学者,应当对此中关于如何培养“神思”的思考予以特别重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