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以“枪杆子”积极抗战的同时,还以“笔杆子”向侵华日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战宣传工作。为了有效分化日军,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两分法”理论,将日本普通士兵与军国主义者加以区分。【详情】
1938年1月11日,武汉,一张崭新的报纸迎着寒风付印出刊。在头版刊首,“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的誓言铿锵有力。《新华日报》就此诞生于民族危亡的时刻。【详情】
在山东东营利津县委党校红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内,有一座雕像,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凝视——他昂首挺胸,紧紧攥拳,目光凝望前方。这便是利津县走出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新华社山东分社首任社长、新闻战线抗日英烈李竹如。【详情】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1939年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主办的第一张党报《大众日报》创刊。《大众日报》从蒙山深处的沂水王庄出发,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转战百余个村庄,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如何艰苦,坚持出版发行,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和一只永远吹响的号角,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详情】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字赋能下的非遗传承与国际传播及其时代价值研究,不仅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涉及文化自信的增强与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本文从非遗传承的数字化路径、国际传播的创新策略以及两者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数字赋能下非遗传承与国际传播的深远影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