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集镇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距通州区卫星城约21公里,距北京市区东四环约25公里。西集镇地处潮白河现代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并有京杭大运河环绕镇域,是一个拥有2000年历史,挟京津冀咽喉要道的古老乡镇。【详情】
地处通州东南部的漷县,位于京杭大运河西畔、港沟河西岸、京津塘高速公路以西,曾是皇家游猎之地。修建京杭大运河后,这里就变身为运河的“钞关”,也就是现在的收费站,由大运河来往京城的船只都要在这里交税。漷县是京杭大运河之滨,也曾是南北漕运交通之腹地,还是通州唯一一个曾作为县治,并以县命名的乡镇。漷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京东古城,素有“京东重邑” 的美称。【详情】
京东古镇张家湾位于通州城东南5公里,建于元代,元朝万户张瑄运粮至此而得名,在古高丽庄之东,四河交汇之处。白河、富河、浑河、里河相聚,水势环曲,一派水乡泽国地貌。【详情】
七孔桥又名北关水利枢纽,位于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的交汇处。原北关拦河闸与分洪闸是北运河上重要的水工建筑,共同组成分洪枢纽工程。【详情】
大光楼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外迤东、石坝码头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同治年间重修,南北添建平台各三间。面河两层,下层为高阔的券洞,是通道,上层为单檐歇山脊筒瓦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四带廊有护栏。【详情】
通州自古以来多河富水,境内有十三条河流盘曲蜿蜓,势若游龙,分别属于潮白河、北运河两大河系。其中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通惠河五河交汇处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彩虹之门。【详情】
通州曾是京城漕运仓储重地,当年流行着“五闸二坝”之说,其中“二坝”指的就是通州城外漕运重地——石坝和土坝码头。它们是古代中国漕运文化的见证,也是最为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之一。【详情】
燃灯佛舍利塔俗称燃灯塔,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北端西畔,与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为运河岸边标志性建筑。四塔中,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是最古老的。【详情】
通州路县古城建于西汉初年。明清时期,也是漕运兴盛时期,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可以说,这里是运河文化最为丰富的区域,文物保存较为集中和完好,例如以运河标志燃灯佛舍利塔为核心的文化圈,形成大规模历史文化景观,能够充分代表通州运河文化的核心内涵。【详情】
在大运河文化带中,通州不仅是北京的东大门,古代陆路、水路交通枢纽,通州运河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世人瞩目。例如,通州燃灯佛舍利塔、五河交汇处、七孔桥与大观楼、漕运码头、张家湾古镇古城古桥等不仅是通州的城市记忆,还传递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详情】
八里桥,位于朝阳区东部偏南。八里桥在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竣工时,定名为“永通桥”,后因距通县8里,俗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永通桥历经五百余年,明清以来屡加修葺,现状为石砌三孔拱券形,南北走向,桥长50米,宽16米,桥墩呈船形,前端有分水尖,尖上安装三角形铁桩,在桥墩和桥拱的水位线的位置加固了一圈腰铁。永通桥曾是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的咽喉。【详情】
高碑店是一处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元朝时期高碑店曾建成京师的漕运码头,成了皇粮商物的集散场,开始了通惠河两岸的经济繁荣,码头盛况空前。直到清末,铁路、公路建设的相继兴起,通惠河漕运才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了高碑店水库,2006年在水库东南角,建成了面积约30万平方米(水面占3/4)漕运码头遗址公园。【详情】
二闸在东便门大外通河以东1.5公里处。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建时原名籍东闸,为上下两座木闸。至顺元年(1330年)易木为石,更名庆丰闸。明嘉靖七年(1528年),上下两闸合为一。此闸因位于东便门外第二道闸故又称二闸。【详情】
在北京的东便门外曾有一座明代三孔石桥,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这就是通惠河上的闸,此闸名“大通闸”,俗称“头闸”。该桥南北走向,为三孔联拱石桥,中孔较大,两侧孔较小,三个券洞上方雕有兽头,非常精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