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6-05
二闸在东便门大外通河以东1.5公里处。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建时原名籍东闸,为上下两座木闸。至顺元年(1330年)易木为石,更名庆丰闸。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上下两闸合为一。此闸因位于东便门外第二道闸故又称二闸。庆丰闸由两座分开的桥闸组成:庆丰上闸和庆丰下闸。也就是说二闸有可能是同名分体的两座桥组成。
历史上的二闸有两项防汛设施:一是闸门,共有十三块启动闸板,这是控制水位,可供船通行的船闸。因清朝以后,大通河上游来水减少,张家湾以上不再是主要通航航道。但是部分河段仍然可以用作短距离的船运。冬天大段河道结冰,当地人用冰床作交通工具。二是泄洪桥,俗称“归州把儿水簸箕”,位于二闸口四百米处的岸北,二闸的东边有一片明显向北凸起的水面。在水面的下游,有一座三拱桥,桥低于二闸村,高于河水面。当洪水来袭、未及打开闸门时,洪水即可绕过该村,从拱桥下向北再折向东泄至高碑店闸。
明清时期二闸段风景秀丽,商贸繁荣,人烟稠密,十分热闹。二闸码头南北两岸酒楼、茶肆、饭馆、旅店、商铺依次鳞接,一派繁华。其所以然者,源自通惠河漕运舟行。通惠河由京城连通大运河直通江南,水路是当时南北货运和人员通行的主要方式。二闸码头附近是上船、中转、食宿、休憩的最佳地段。而且庆丰闸两岸树木葱茏,杨柳依依,芦苇婆娑,水草丰盛,一片诗情画意。凡平民百姓踏青、赏秋,文人墨客聚会赋句,这里均不逊色于高梁河、玉渊潭。
二闸有龙王庙、关帝庙和土地庙,还有座圣水庙。龙王庙在通惠河北,北京电视台新址南边,现仅存庙门西侧的一株古槐。红学家们考证,曹雪芹曾多次往来于香山和通州,途径庆丰闸常在古槐树下候船闲坐或与友人品茗赋诗,曾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故后人称此槐为“文槐”。近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曾于1927年9月游览过庆丰闸,写有散文《游二闸》。二闸还有著名的舞狮会,起源于明正德年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二闸狮子还参加了国庆大典游行。
二闸村古树遗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通惠河进行了多次整体性改造并加宽。对通航时用于调节水位的庆丰闸进行了考察与发掘,保留、修葺了原庆丰闸砌石。原闸宽度仅6.6米,遗址位置现拓宽至40米,原闸遗址前后两侧的南北两岸复制了四只镇水兽,显现了十足的古韵。原闸口木桥早已废圮,新建的彩虹状石拱桥美观壮丽,成为庆丰闸原址一处标志性景观,与北侧的北京电视台大楼相映成趣。桥北侧新立了庆丰闸遗址碑,嵌墙复制《二闸修禊》壁画和原水利部部长张含英所题“庆丰闸遗址”刻石。
庆丰闸镇水兽
2009年新建庆丰公园,以东三环为界,分为东西两园。全面绿化,广栽树木,将人文古韵融入自然景观。最具特色的是公园内以坡造势,制作有若干漕运货船小品,处处都是桅杆、风帆,一派港口风貌。这里又成了京城一处怀古的胜地。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