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6-12
八里桥,位于朝阳区东部偏南。八里桥在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竣工时,定名为“永通桥”,后因距通县8里,俗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
通州八里桥(永通桥)
永通桥历经五百余年,明清以来屡加修葺,现状为石砌三孔拱券形,南北走向。永通桥曾是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的咽喉,历史上该地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通州后,清政府为保卫北京在这里阻击侵略军,进行了八里桥战役。桥东京津公路北侧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立的“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碑文记载了当年修筑朝阳关外石道之事。
八里桥为花岗岩石砌造,中间有一个大跨度的桥拱,两边各有一个小型的桥拱。桥长50米,宽16米,桥墩呈船形,前端有分水尖,尖上安装三角形铁桩,在桥墩和桥拱的水位线的位置加固了一圈腰铁,用此预防春天解冻时冰块的撞击或夏天时洪水、过往船只的碰撞。通惠河是京城的主要运粮通道,运粮船只多是帆船,因而八里桥作为三孔桥,其中孔高达 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需要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很实用,来往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八里桥也就有了“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
八里桥与卢沟桥齐名,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桥面两侧有 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畅,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鳞,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大桥两岸,绿柳白杨,芳草萋萋,风景如画。白天,凭栏东望,可见巍巍古城;夜晚,扶栏观水,细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盘,或如银钩。若有客航货舟通过,桨碎玉盘,水折银钩,甚为壮观。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指的就是此地。
2007年,八里桥桥头两侧各安装了标注为2.3米的限高杆以及限重10吨的标识牌是为了防止较重的大车通行,保护古桥。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朝阳区文化委在八里桥上还加装了4个监控探头,对桥上桥下进行24小时监控。2018年6月,北京文物部门与市交通委、朝阳区政府等多方合力,计划建新桥,导流交通。八里桥古桥在未来的修缮中,柏油路面也将被揭开,露出古代的桥面石,近600岁的八里桥修缮完后不再行驶机动车,将成为一处文物景观供人们参观游览,以古桥为核心,周边增设配套公共空间和绿化带,成为连接城市副中心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