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外 漕船东来 | 大通桥(一闸)

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5-29

通惠河畔牌楼

  在北京的东便门外曾有一座明代三孔石桥,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这就是通惠河上的闸,此闸名“大通闸”,俗称“头闸”。

  该桥南北走向,为三孔联拱石桥,中孔较大,两侧孔较小,三个券洞上方雕有兽头,非常精美。由于位置比较特殊,桥西为内城的护城河,桥东为著名的通惠河。所以被命名为“大通桥”。

  漕运繁盛时期,大通桥畔驳船穿梭,甚是繁荣。后因明永乐帝选定昌平为陵寝地等原因,明初白浮瓮山河完全湮废,坝河及通惠河只剩下玉泉山为水源。又由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改建北京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至今崇文门、正阳门一线,并把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通航,漕船不能驶入城内,遂改大通桥(东便门外)为起点,通惠河改称大通河。通惠河出北京城东便门向东与通州北运河汇流南下杭州,从东便门到北运河全程21公里。大通桥以上河段尽废,经明初几次修治,至嘉靖七年(1528年)改建五闸和通州石坝后,通惠河通过五座船闸,提升航道水位,以解决运粮漕船负重逆行进入大都的难题。大通桥头建有中转粮库,南方的漕粮再通过驳船运至朝阳门,或者由大车运到京城各处,保持着“水路并运”的局面。通桥码头不仅是漕粮码头,还是京城重要的客运码头,南来北往的旅人在大通桥码头入城,或是由此乘船南下,当年很多名人都曾在大通桥码头留下送别的诗篇。

  现今,大通桥虽已不存,明代的城墙却依旧残存矗立,已被辟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在东南角楼边上还有侯仁之先生的题记以记之。2015年东城区在东便门东南兴建“漕运码头公园”,为市民增添绿色空间,并通过浮雕等手段,展现当年老北京漕运东便门段的热闹景象。“漕运码头公园”是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化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位于北京火车站东侧,东便门角楼北侧,东二环路西侧,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工程设计了“雉堞铺翠”“角楼映秀”“玉棠新绿”三个景观节点,是一座展示古城墙风貌、追寻历史记忆的文化休闲公园。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