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6-21
通州曾是京城漕运仓储重地,当年流行着“五闸二坝”之说,其中“二坝”指的就是通州城外漕运重地——石坝和土坝码头。它们是古代中国漕运文化的见证,也是最为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之一。
大运河观景台
石、土二坝漕运码头形成于明代中期。明嘉靖七年,直隶监察御史吴仲奉旨疏浚通惠河。吴仲修竣后的通惠河起自北京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沿元代通惠河故道向东,至通州城西北,在里二泗入白河而又回到通州城北入北运河,即今天通惠河河口的位置。但是,由于地形的关系,通惠河入北运河处一直有高差,无法直接通航。因此,明代在通惠河河口处建石坝和卧虎桥跌水,上游积水形成“葫芦头”水域,作为北运河与通惠河倒船的泊船港,一直使用到清末。漕粮经石坝转搬入通惠河,然后溯河而上,经五闸逐级递运,一直抵达北京城大通桥码头。另为转运通仓漕粮,吴仲在通州城东关外建土坝码头一座,漕粮在此码头卸载,然后经通州城东门搬运至通州仓储存。通惠河上的五座水闸和通州城的土、石二坝合称“五闸二坝”。吴仲考虑到大运河北端的张家湾码头一带人烟过于密集,有碍漕运,于是,修浚工程将码头移到城北门外新开凿的通惠河口以南,在大运河西岸建成了南北毗邻的石坝码头和土坝码头。石坝在现今通州石坝遗址公园一带;土坝以木排桩挡土夯筑而成,位于今通州旧城东门外的运河西。
石、土二坝是朝廷最重要的专属漕运码头。按照规定,每年各省完粮时间为三月,每年石、土二坝码头行粮时间从三月上旬至九月,至十月运河封河之前,漕船陆续返还。每年漕粮上坝,古老的运河里就停满了各省按照规定时限陆续到达码头的漕船。各种船只逶迤排列,帆檣林立,鳞次栉比,一望无际。为避免民船、商船与漕船争用码头,朝廷在两坝之南另辟有民用码头,并在漕运码头和民用码头之间建立一座黄亭界分,凡民间客货船只一律不许越过黄亭北上。
如今这两个古老的码头已难寻旧迹,古时码头货物转运的盛况只能见之于史料之中。两座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为漕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