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古城 漕运天下 | 张家湾古镇

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7-08

  京东古镇张家湾位于通州城东南5公里,建于元代,元朝万户张瑄运粮至此而得名,在古高丽庄之东,四河交汇之处。白河、富河、浑河、里河相聚,水势环曲,一派水乡泽国地貌。

  张家湾运河码头,为元代运河水利工程,原物已经无存,目前仅存遗址,长约200米。1949年曾为通县政府驻地,1950年县政府移至通州镇。1958年成立张家湾公社。1983年改置张家湾乡。1990年改置张家湾镇。

  张家湾古镇是大运河北端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游人络绎、不夜笙歌”描述的就是过去张家湾的盛景。

通州张家湾通运古桥

  张家湾有一座大石桥,由于跨在萧太后河上,百姓习惯性地称它为萧太后桥。一直到了明朝,万历皇帝才正式给它赐名叫作“通运桥”。专家考证,北京建城所用石材、木材等,不少都是先通过大运河运到张家湾,再由陆路运进北京。张家湾的地位非同小可,于明不次于居庸关、山海关;于清不逊于右弼良乡。故民谚有“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

张家湾通运桥上运粮车留下的车辙

  《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葫芦庙的原型即出自张家湾,镇里还出土了曹雪芹的墓葬刻石。皇木厂村古时以转储修建京城御用“木料”而得名。这里有一段运河故道,一块石碑上镌刻着“舳舻千里”4个大字。村边的仿古塔内,藏着一枚千斤石权——昌延号,现被文物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保留最完整、重量最重的石权。村中还有一棵600多岁的“神树”,据说是明代驻扎在此的漕运官所栽。

  在张家湾镇方圆2000亩的地界内,集中了各种文物历史遗迹50多处,其中张家湾城址和通运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通运桥,可与卢沟桥媲美。

  如今张家湾镇充分发挥地处通州腹地的区位优势、多河富水的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京杭大运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白河五大水域绿色景观;张家湾镇还发掘自身深厚的红学文化底蕴,依托已建成的曹雪芹巨型塑像、归梦亭、红学文化绿色走廊等红学“文象”景观,深挖古镇“文脉”,不断秉承地域文化信仰,坚定地域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红学文化之乡”。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