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古城 漕运天下 | 通州古城

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6-17

  通州路县古城建于西汉初年。明清时期,也是漕运兴盛时期,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可以说,这里是运河文化最为丰富的区域,文物保存较为集中和完好,例如以运河标志燃灯佛舍利塔为核心的文化圈,形成大规模历史文化景观,能够充分代表通州运河文化的核心内涵。

石道碑碑亭

  通州自建城之后,即为京城仓储重地,大运河终点码头和水陆枢纽,明清两朝大小几十次修缮,终成清末刀字形的城市格局与规模;人烟辏集,军民漕厅官吏杂居,寺院塔庙、楼阁会馆、书院学校、土石二坝、粮储各仓,数百年繁华,实为通都大邑,一时文人荟萃,号称京城之左辅雄藩。通州上距京师四十里,白河、闸河、浑河、榆河等大小九条河流相汇之地,为九河下梢,太行之水、京城西山之水、北面燕山之水,距通州城皆不太远,到通州以后,地势下切悬殊,以致汇成沼泽,经近千年洪水冲积堆淤,填掩成今天的平原地貌,已非昔日原貌。想当年远望里二泗一带,地势较通州城低洼几十米,遥望通州城,一塔凌云,如在半天之中高耸,并可远望西山,粮船客船、文人墨士来来往往,终年不绝,更增通州文化底蕴,故有通州八景之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高台烟树、平野孤峰、二水汇流、万舟骈集诸景。北方久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其实清中叶以前,应以一京二通三卫为确。总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的功能,通州应有尽有。

  2016年底,当路县古城突然显露真容时,人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其实它的资历比通州,甚至北京城里几乎所有名胜古迹都老。路县古城诞生于西汉初年。东汉时将“路”改为“潞”,县从水(潞河)名,渔阳郡也曾设置于此,路县因此名声大噪。发掘出土的古城遗址,城墙基址保存较好,四面墙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一条南北向明清时期的路面遗存和一条同为南北向的辽金时期路面遗存。

通州古代路城考古遗址

  2016年,北京市政府将通州古城范围列入第七批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区。在潞城镇古城村发现的西汉路城县古城遗址上,拟原址整体保护古城遗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通州区开始建设大运河国家公园,河边的文物古迹也将逐一被“唤醒”,“一线、四区、多点”的文物保护规划格局初露端倪。通州区将利用三年时间,挖掘通州特色历史文化元素100项。“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北京市三大文化带之一的东部大运河文化带,形成灿烂历史和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布局。文化带串起通州、张家湾、漷县三座古城;建成运河历史文化展览馆、瓮城博物馆等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场所;实施南大街地区保护性修缮,对运河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清理,逐点修缮保护。此外,位于漷县镇的延芳淀也将恢复辽代皇家湿地的美景。整体服务于副中心的发展,使通州古城形成一城双色、古今同辉的景象。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