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在北方活动的中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基地之一。早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国内已经有人引介马克思主义,但此时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学术思潮或理论派别来研究,并未当作指导革命的思想武器。1918 年 11 月, 在北京民众欢庆一战胜利的讲演会上,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详情】
现代北京文化面貌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市民的文化价值观念与风俗时尚方面。作为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北京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城市文化环境的更新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市民阶层壮大,女性地位上升,农业社会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向工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化。生活方式趋新,民众日常娱乐内容有了新变化。【详情】
随着帝制的崩塌,北京文化受到的冲击非常直接。原有政治势力逐渐分崩离析,固有的文化体系也随之而产生裂变。精英文化被稀释,昔日以皇权文化为主体的完备的、系统的、成熟的北京文化,逐渐被民间化、市井化。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直接接触,宫廷艺术走向民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文化崛起,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有特定的拥趸与市场,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中并行竞进,塑造出非常丰富的文化景观与时代氛围。【详情】
明清以来,北京的“国都”色彩持续凸显,政治因素统领一切。1912 年之后,北京从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国都,转型为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皇权领域收缩、公共领域拓展、地方行政体系更新、市域范围扩展、市政建设提速。社会结构经历新的分化与组合,城市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功能由“单一性”趋向“多元化”,世俗化社会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详情】
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形态比较特殊,北京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管理机构。1928年6月,北京改为北平,北平特别市市政府随即成立,取消了京都市政公所、京师警察厅以及专门管理教育的京师学务局,相关职能被划并到北平特别市市政府下设的各局。北平特别市市政府的设立使市级行政职能开始完备,北平正式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独立的城市实体。【详情】
“样式雷”是清代皇家建筑世家雷氏家族的别称。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称为样式房(国家建筑设计院),其长官称为掌班(或称掌案、设计院院长),雷氏家族在清代 200 余年间有八代人均担任样式房掌班。样式房所出图纸、烫样模型、各类文字档案等皆由掌班主持设计、绘制、记录,这些档案都是当时实际工程的真实记录。时过境迁,图档中记录的很多建筑、园林都已在现实中消失,但通过“样式雷”图档还能对其进行深入认知、研究。【详情】
明朝末年,利玛窦曾向皇帝敬献自鸣钟,万历皇帝对此把玩不已。利玛窦还将所带来的西洋器物公开展示,像地球仪、天体仪、西洋镜、世界地图、三棱镜以及精美的油画,大家争相观看,深受吸引。相比于对传教士所带来宗教和西学的拒绝与抵触态度,传教士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元素在清代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详情】
清代京师不仅是全国文学活动最为活跃的交流中心,而且文学成就突出。一方面,清代北京文坛始终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文人学者。例如清初的龚鼎孳、吴伟业、钱谦益在明末就已经蜚声文坛,清代以后继续在京城做官, 其文学思想和格调对清初诗词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北京曾经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诗人。【详情】
清代自康熙中叶起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乾隆年间走向鼎盛。北京是发达的商业贸易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消费中心。作为都城,北京不仅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也是贵族官僚、文人士子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全国最大的商业市场,而且聚集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向来被称作“商贾辐辏之区”。【详情】
满族文化的融入和影响是清代北京文化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清统治者“首崇满洲”和“国语骑射”的政策下,满族文化不仅强势移入北京,在语言、饮食、服饰、节令等诸多方面对北京地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清前期北京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多民族的聚居自然也带来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详情】
顺治元年(1644 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承明制,继续以北京为首都, 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 13 朝。历经268 年的清北京,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 不仅在国家统一、疆域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推动了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交流,对于商业贸易的繁荣和传统学术文化的兴盛乃至对外交流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详情】
在延续明朝格局的基础上,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发展与完善,北京都城格局最后定型,达到全盛面貌,并且成为了古代礼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以坛庙为主的礼制建筑群、皇家寺庙群和皇家园林, 其基本格局是由内城、皇城、紫禁城构成层层相套的“回”字形建筑系统, 堪称人类城市规划史上的奇迹。【详情】
这次战役后,也先为明军所败,蒙古统治集团开始出现矛盾。也先连年发动对明战争,不仅使明朝内地遭受战火之灾,蒙古各部也深受影响。蒙汉贸易中断,对北方草原各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而随同也先出征的蒙古各部,与也先部同受战争之苦,损失甚重,而战争中所抢掠的财宝人口却多落入也先部中。【详情】
明代北京文化逐渐发展,出现新的繁荣。随着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巩固, 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恢复。永乐迁都后,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文化上虽仍保持相当活力,但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则很快转移到北京来。其中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四夷馆等国家文化机构,对于北京文化的恢复、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