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7-21
明正统十四年(1449 年)七月,北方的瓦剌部族在其首领也先统率下, 分兵四路,大举入侵。明朝边境告急。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劝明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听信王振,不顾一些大臣的激烈反对,带着 50 万人马仓促从北京出发。于谦被留在北京,代理兵部尚书。
英宗一行来到大同后,听说瓦剌军来势凶猛,王振心中恐惧,决定退兵。他原打算从紫荆关撤退,让英宗临幸自己的家乡,以便趁机炫耀。可中途又担心人马太多,会踩坏他家乡的庄稼,于是又执意改道,命军队往东行进, 奔向宣府。也先听说明军退兵,日夜兼程,紧紧追击。明军慌忙退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西 20 里),在瓦刺军的进攻下,全军覆没。英宗成了也先的阶下囚,王振在战乱中被护卫将军樊忠捶死。随行大臣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等均战死。
消息传到北京后,京城内文武百官惊恐万分,聚首痛哭。“国不可一日无君”,明廷内部亟需办两件事:一是立一个新君,二是如何对付瓦剌的再次进攻。皇太后孙氏下诏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此时的太子才两岁, 怎能担当起这救危解难的重任呢?于是,于谦等人奏请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任监国,总理国政。
如果英宗尚在,郕王恐怕连想也不敢想做皇帝的。由于形势紧迫,国君就是王朝的招牌,就能召兵勤王,于是在英宗被俘后 4 天,郕王即称监国, 到第 18 天,就干脆真的做起皇帝来了,年号“景泰”(1450 年—1457 年), 史称“明景帝”。朱祁钰登上皇帝的宝座,一方面是时势造成,另一方面是以于谦为首的抗战派官员的全力支持。在外族入侵的威胁下,以“抗战皇帝” 的面目出现在国人面前,应该说是得人心的。
景帝登基不到一个月,瓦剌军又一次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锋芒直指北京城。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景帝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之策。总官石亨提议尽闭京城九门,坚壁以避敌锋,而于谦则主张到城外去迎击敌人。他说: 敌人气势嚣张,而我先示之以弱,就会更加助长敌人的气焰。景帝听从了于谦的意见,分遣诸将率兵 22 万列阵于京师九门外,严阵待敌。于谦亲自到驻守德胜门的石亨营中,以抵御瓦剌的主攻部队。各路军队都出城外部署完毕后,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一战。同时严明军纪,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于谦自己身先士卒, 泣以忠义,晓谕三军,军士人人感奋,勇气百倍。
瓦剌军到北京后,直扑德胜门。于谦命令石亨带兵埋伏于城外空屋中, 遣骑兵诱敌深入。当瓦剌军万余骑兵进入埋伏区后,明军火器齐发,伏兵蜂起, 瓦剌军大败。在京郊人民的大力声援下,瓦剌军所到之处,连遭失败。相持几日后,也先看到战局于己不利,又听说明朝各地的援军将至,深恐其退路被截,只好挟持英宗拔营北逃。于谦又调集诸将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这次战役后,也先为明军所败,蒙古统治集团开始出现矛盾。也先连年发动对明战争,不仅使明朝内地遭受战火之灾,蒙古各部也深受影响。蒙汉贸易中断,对北方草原各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而随同也先出征的蒙古各部,与也先部同受战争之苦,损失甚重,而战争中所抢掠的财宝人口却多落入也先部中。所以,蒙古内部厌战情绪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先俘获明英宗, 最初曾欣喜若狂,甚至想恢复元朝时蒙古对中原的统治,但这一梦想很快破灭了。于是,也先由主战转为求和,主动提出送还明英宗。
英宗南归问题一提出,便引起明廷一场风波。景泰元年六月,蒙古使者到京,申述议和及送还英宗之意,朝中大臣大多数表示赞同,希望讲和迎还太上皇。但是,这件事也触动了景帝最敏感的神经,生怕这样会危及他的皇位。但是,蒙古使臣既然表达了也先的这种意向,明朝方面于情于理都应有所表示。一部分官员还认为,迎归太上皇,也是一雪土木堡之耻,挽回明廷面子的大事。群臣不断奏请、催促,景帝也十分为难,不得已,他在群臣面前说出了心里话:我不是贪图这个皇位,当初是你们大家把我推上这个位置的, 现在又要怎么样呢?这段话软中有硬,振振有词。绝了英宗回来再做皇帝的望,使也先明白再挟持英宗已没有人质作用,就将英宗送了回来。
明廷内部为奉迎英宗回朝的礼仪争吵了一阵,最后在奉迎的礼节上降低了一点,这样做,景帝心里自然满意。于谦是赞成奉迎英宗回朝的,在朝中议论时,于谦从容说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景帝本来对奉迎英宗已经露不悦之色,见于谦有如此表态,也就勉强同意了。
明史学家吴晗曾说,“景帝是个好皇帝”,是指他和于谦对保卫北京立下很大的功劳。但他是个性格软弱的皇帝,缺乏胆略,而且多病。英宗还京后入居南宫,仍尊为太上皇。景帝对此丝毫不加防范,于谦也掉以轻心,致使景泰八年(1457 年),发生“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重登皇位的英宗对病中的景帝毫不手软,竟然将其活活勒死在宫中,同时立即将于谦处死。于谦死于皇位争夺之中,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明朝建立还不到百年,就发生了两起宫廷政变,前一起是作为叔叔的朱棣带兵打到南京,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一起是英宗复辟,每次政变都伴随着一场杀戮。
景帝死时只有 30 岁,而且“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明朝诸帝中只有二帝不能进皇陵,一是建文帝,死得下落不明,一是景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明史专家吴晗才将景帝墓找了出来。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 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