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学艺术与曲艺文化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7-30

  清代京师不仅是全国文学活动最为活跃的交流中心,而且文学成就突出。一方面,清代北京文坛始终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文人学者。例如清初的龚鼎孳、吴伟业、钱谦益在明末就已经蜚声文坛,清代以后继续在京城做官, 其文学思想和格调对清初诗词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居住在海波寺街的孔尚任在做官之余完成剧本《桃花扇》的创作,并在北京频繁演出, 获得极大社会反响。另一方面,北京曾经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诗人。例如,乾嘉时期的大兴籍学者翁方纲就是当时北方诗坛的盟主。他在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之后又创肌理说,与袁枚的性灵说并列为“清代四大诗说”。

  此外,北京文坛还有众多旗籍学者,如高塞、岳端、纳兰成德、鄂尔泰、文昭、永恩、敦敏、敦诚、庆兰、永忠、和邦额、明义、曹雪芹、高鹗、铁保、英和等。满族下层文人也不少,如子弟书作家韩小窗、喜晓峰、哈溪钓叟等。更有众多子弟书作家,无从查考其身世,但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北京的八旗贵族中还诞生了一批能诗擅词的才媛,如顾春、莹川、佟佳氏、乌云珠、多敏等。

  其中,纳兰成德是清代北京一位优秀的满族词人,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词人。他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因避皇太子之讳,改名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6 岁即习骑射,17 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 18 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成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然而,本可仕途飞黄腾达的纳兰性德却厌恶官场,喜欢结交那些穷困潦倒、抑郁失意的落拓士人,像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严绳孙、陈维崧、张纯修、梁佩兰、秦松龄等人,都是其座上客。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年仅 30 岁的纳兰性德英年早逝,留下许多诗词佳作。

  另一位清代北京著名的文学家是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长期生活在北京,在北京留下很多足迹。大约乾隆十六年(1751 年),曹雪芹搬到西山脚下居住。乾隆二十年(1755 年)夏,经历丧妻之痛的曹雪芹与儿子搬出旗营,到镶黄旗侧的公主坟(现香山碧云寺侧)居住。正是在西山脚下,曹雪芹最后完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创作。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 一代文学巨匠陨落。

  除《红楼梦》之外,还有李汝珍的《镜花缘》和文康的《儿女英雄传》, 也是清代北京文坛创作的代表。清末,松友梅的《小额》、王冷佛的《春阿氏》等小说,则开启了京味小说的先河。

  清代北京的戏剧成就,以徽班进京和京剧的形成最具代表性。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凡皇帝、太后祝寿,皇室喜庆,都要举行演出活动。在乾隆年间,民间戏班入都参加“万寿盛典”。学者赵翼描述了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帝之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的庆祝活动,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十余里中,张灯设彩,结撰楼阁,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陈四方之乐。当时各地戏曲品种都来到北京,可见徽班进京之前的清代北京剧坛,已有多种戏曲声腔彼此争胜。先是昆曲执剧苑牛耳,后来京腔(京化的弋阳腔)崛起。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魏长生再度以“川派”秦腔入都获得成功。这些不同地域的戏曲文化汇聚京城,不仅繁荣了清代北京的曲艺文化,而且由于互相交融,形成了新的戏剧形式。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京剧。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为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皆唱的戏班。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那情形简直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真是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三庆班进京后,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京剧继承了昆曲载歌载舞的传统,又比昆曲更加灵活自如,更富于戏剧性。京剧从弋阳、梆子等声腔剧种中吸收了许多高难度动作,又很讲究精确洗练。可以说,京剧来源于各地唱腔,但又荟萃各地唱腔之优点,一经形成后便风靡京城乃至全国。这是清代北京文化的一大贡献。

  此外,清代京城曲艺文化还有以“子弟书”为代表的满族曲艺,又称“清音子弟书”“弦子书”“子弟段儿”。作为独特的曲艺艺术,满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它的体制非常有特点:以七字句为主,有韵无白,多加衬字。每种长短不一,短则一回,多则十数回不等。

  八角鼓也是清代满族八旗子弟在乾隆年间创立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曲艺样式。它吸纳了诸多明清俗曲的曲牌,形成曲牌联结体的体式,并有所发展。八角鼓的基本音乐形式是岔曲,先在宫廷中流传,后流入旗籍子弟中间。演唱时,全班演员衣冠整肃,各持八角鼓或其他锣鼓乐器,排列成行,弹弦者坐于中间,主唱者一唱众和,有齐唱,有轮唱,锣鼓齐鸣,气象庄严。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