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7-23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随着皇权专制政体发展到最完备阶段,古代礼制文化达到了顶峰;清代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高峰,这些都为北京城的最后定型提供了政治和物质的保障。

  在延续明朝格局的基础上,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发展与完善,北京都城格局最后定型,达到全盛面貌,并且成为了古代礼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以坛庙为主的礼制建筑群、皇家寺庙群和皇家园林, 其基本格局是由内城、皇城、紫禁城构成层层相套的“回”字形建筑系统, 堪称人类城市规划史上的奇迹。

  帝王都城宫殿巍峨,不仅凝聚着君权至上的政治价值观念,而且体现并强化着权威认同的政治心理。功能各异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外扩, 环环紧扣。宫城位居全城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中轴线两侧坛庙、苑囿、衙署、寺观、市井、民居等基本呈棋盘状对称排列,布局严谨,主从分明。清代京城建筑具有极强的政治等级特征,即便是色彩的运用也是如此,红黄绿三种颜色,只有皇家以及官府建筑才可以使用,平民建筑只能使用灰色。

  清代京城建筑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星图。天文学家将一组行星定一个名称,便于辨认和研究,以太阳运行的区域为黄道,在黄道上有二十八组,合称二十八宿, 南北东西各七宿。中间是北极,北极附近划分三个区域,中间是紫微垣,为天帝居处。与“天”对应的帝王宫殿,便被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

  中国自古即有“天圆地方”的观点,人们将这一观点用在了建筑上,就出现了一些方圆套用的建筑形式。如在北京的国子监中,方形的辟雍殿建在环形河水之中,正是“天圆地方”思想融入建筑设计的一个典型代表。

  另外,在建筑中有诸多数字暗示。中国自古就对“数”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人喜用数字代表阴阳观念,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在皇家的各种建筑中,大多都使用阳数。以天坛为例,天坛是皇家祭天之所,可谓人与天交流之处。在这里,对阳数的运用多且突出。天坛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圜丘, 而圜丘中的建筑构件绝大多数都与“九”有关系,“九”是单数(也就是阳) 中最大的,体现出上天的权威性。

  地坛作为大地的象征,与天对应,自然要使用阴数。明代所修建的方泽坛,到清代加以改建,乾隆帝要求重新铺石,其石数上层正中仍照旧制,为三十六块;八方均以八八积成,纵横各二十四路。次层为八方八八之数,半径各八路,皆与偶数相应。经改制后的方泽坛,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突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

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侧立面

  在建筑色彩的运用中,十分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主题。满族统治者入关后,全面继承汉文化,仍然以黄色作为皇家服饰的颜色。按五德终始说,克土者木,清取代明,应该是木德,对应的颜色是青色。清朝没有改变已沿续几百年皇家使用黄色的惯例,只是把旗帜改为青龙旗。又如,神武门北门内两边平房,黑瓦为顶,也代表北方、阴、水。这是阳中之阴,表示以水克火, 可以减少宫殿火灾。又如故宫文渊阁在清朝用于藏《四库全书》,因怕着火, 故修建文渊阁时使用黑色建筑材料,以寓意水。

  在北京,无论是皇家宫殿建筑,还是百姓四合院建筑,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伦理观念。大多数庭院建筑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以显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宫殿乃至庭院中生活的人物,根据其身份的不同,对应生活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在紫禁城这座超大四合院里, 就区别有“外朝”和“内廷”的严格伦理界线。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 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