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来的北京城”

北京之所以被誉为“万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山川形胜之外,“会通漕运便利”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另一个地理因素。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详情】

水脉即文脉

严重缺水的现状引发了人们对古代北京丰水景象的集体回忆,众多的历史资料被打捞出来,表明北京曾经是一个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它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盈盈一湾间,永定河与潮白河之前身等河流出山后形成了水源丰沛的冲积扇平原。远古时期,北京就是水网纵横、湖泊密布的沼泽、草甸。蓟城兴起之后直至明清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优良的水源和水利条件仍是吸引诸多王朝在此先后封侯建都的因素之一。【详情】

清代北京坛庙文化的繁盛

清承明制,也基本沿袭了明代后期的坛庙祭祀。乾隆时期,又对北京坛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与完善,北京坛庙文化达到繁盛时期。比较典型的如历代帝王庙,清廷多次更改入祀帝王名单。顺治年间将明末帝朱由检、明太祖朱元璋移入,又增祀辽、金、元三代帝王。康熙六十年,圣祖重新确定,只要不是无道被杀或亡国的帝王,都可入庙享祀,入祀数量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详情】

明代北京坛庙的变化与成型

明代是北京坛庙变化与成型的关键时期。明初太祖以应天(今南京)为都, 其国家级坛庙皆分布于金陵城内外。攻下大都的徐达,则受命捣毁胜国之都, 代之而兴的是燕王的藩镇坛庙。“靖难之役”后,成祖决意迁都北京。永乐年间, 他一方面在北京大建皇宫,同时仿照南京形制,修筑各种礼制建筑。《明实录》有记“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奉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坛庙,逐渐在北京建成。【详情】

第九章 九坛八庙 左祖右社

坛庙建筑是都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礼治体系中尤其占据着核心位置。坛即祭坛,东汉《说文解字》释为“坛,祭场也”,原义是指在铲除杂草的平坦地面上,用土筑堆用于祭祀神灵的高台,所谓“筑土为坛,除地为场”。庙即宗庙,《说文解字》释为“庙,尊先祖皃(同‘貌’)也”,后人注称“古者庙以祀先祖”“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详情】

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坛庙

会同元年(938 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从后晋石敬塘手中获得幽州(今北京),当即升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北京由此拉开迈向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历史序幕,也开始了北京坛庙从地方向国家层面转变的步伐。作为辽代“五京”之一,燕京建有皇城及相应礼制建筑。史书记载,辽代南京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此可视为国家祭祀建筑的滥觞。不过辽代燕京仅为陪都,不仅兴建的坛庙数量较少,祭祀礼仪也相对简陋,其重要性远不能与辽上京临潢府(今赤峰林东镇)相比。【详情】

从景山到钟鼓楼

在金、元时期,北京即有万岁山,但与后来明清时期的万岁山(景山) 并非一处。金代在中都北部修建离宫、开凿西华潭(今北海)时,即于此堆积小丘。元大都建成后,因正处城内中心,遂辟为专供皇家赏乐的“后苑”, 名为“青山”,建有延春阁等建筑。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时,将拆毁元代宫殿和挖掘护城河的渣土堆积其上,形成一座更高的土山。永乐十八年(1420 年) 与紫禁城同时落成,成为整个北京城的最高点。【详情】

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皇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宗法礼教及中国传统哲学、诗学形体化、格式化、标准化的代表,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紫禁城的发展,以明代永乐到正统时期的创建、明中叶嘉靖到万历时期的巩固、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的重建与繁荣等几个阶段最为重要,其中明代处于创建成形的关键时期,在紫禁城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详情】

从永定门到正阳门

北京中轴线南段的主要建筑有永定门、燕墩、天桥、正阳门等。这些建筑自元代以来,大多居于北京城外或者外城,与处在核心区域的皇城、紫禁城相比,位置相对较低。但从文化脉络而言,无论是自身的演变进程,还是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均与皇城、紫禁城等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详情】

壮美秩序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详情】

延伸阅读 李大钊的宽容精神

什么是宽容精神?实际上,在李大钊的文章中没有用过这个词,常用的是“容人”“相容”“调和”等词。后来的研究者把李大钊讲到的意思,概括为“宽容的精神”。看来,比较确切地反映李大钊这种宽容精神内涵的解释, 还是用《新旧思潮之激战》中所说的“容人并存的雅量”和“自信独守的坚操” 更为恰当。【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