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丨样式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8-04

  “样式雷”是清代皇家建筑世家雷氏家族的别称。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称为样式房(国家建筑设计院),其长官称为掌班(或称掌案、设计院院长),雷氏家族在清代 200 余年间有八代人均担任样式房掌班。样式房所出图纸、烫样模型、各类文字档案等皆由掌班主持设计、绘制、记录,这些档案都是当时实际工程的真实记录。时过境迁,图档中记录的很多建筑、园林都已在现实中消失,但通过“样式雷”图档还能对其进行深入认知、研究。

  雷氏家族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永修),明末迁至江苏南京定居。清康熙时,雷发达应募赴京,后凭技艺得升为样式房掌班,遂世代传承。自雷发达(明万历至清康熙)而始,经金玉(顺治至雍正)——声锶(sī)(雍正至乾隆)——家玺(乾隆至道光)——景修(嘉庆至同治)——思起(道光至光绪)——廷昌(咸丰至光绪)——献彩(光绪至宣统),皆执掌样式房,主掌皇家建筑工程设计等事务。一个家族中有八代连续执掌并经营皇家建筑设计等事务,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追溯“样式雷”之技艺源流,与其祖居地江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宋以后,江西地区的江右文化异军突起,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等领域人才辈出,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的南宋及元明时期,居内陆而少受战乱袭扰的江西更是成为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来自这一地区的雷氏家族具有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也就不难理解了。雷氏在明末迁徙江苏后,借鉴吸收了当地的建筑技艺。因为江苏地区的“香山帮匠人”在明代就已经闻名遐迩,一直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之称,明初主要参与修建北京皇宫的蒯(kuǎi)富、蒯祥父子便是此地人。由此可见,“样式雷”或同时具备了江西、江苏两地高超的建筑技艺基因。及至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样式房退出历史舞台,“样式雷”建筑世家传承告以终结,其保存的大量图档文献资料也逐渐流散各处,为一些单位和个人所收藏。时至今日,“样式雷”图档主要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

  “样式雷”虽专门服务于皇家,但其建筑设计思想、技术和作品无疑是当时同领域的集大成者。而这样的集大成者也绝不是突然在那个时代出现的全新发明创造,而是中国数千年建筑文明发展演进的经验积累。无论是宫殿园林的主导思想、平面布局,还是单体或组群建筑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都能在过往朝代中找到相同者或相似者,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建筑“千古一系” 的历史性传承。

  在“样式雷”图档遗存中,园林烫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充满礼制思想的肃穆朝堂风格迥异的别样空间。无论是紧附紫禁城的三海还是京郊的三山五园设计,都充满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和理想意境。以现实中已毁于战火的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为例, 今存世者有圆明园平面图与其中包含的景致烫样。从整体来看,三园既互相独立又互为依靠,形成大园中套小园,小园中又含独立景致的形式。整个园区以大小水面连通贯穿,根据需要在各处引渠决池、积山点景,缀以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或密集相套,或星星点点,在有限地域空间内融天地万物于一体。大者如福海与琼岛瑶台,略呈方形的大面积水面中心点缀三座岛屿(北岛玉宇、蓬岛瑶台、瀛海仙山,合称为蓬岛瑶台),因循秦汉以来就流行于皇家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模式,中岛之上有院落殿阁,与两旁岛各有桥相连,东西岛分布亭、院,而福海周围零星以不同建筑环绕,与海中三山互为对景。小者如福海西北的廓然大公景致,就是典型的大园套小园景致, 此景外以围墙限隔范围,墙内以水池为核心,周遭以院落、假山、水榭、轩台、长廊、观景亭等元素搭配相间,若非大处着眼,使人俨然如在苏州园林之中。

  时过境迁,“样式雷”图纸和烫样中所表现的内容有些在现实中虽已不存在(如圆明园),但通过这些图样完全可以推理想象和科学复原其原始面貌。而在现实中仍保存至今的景致,虽烫样将设计理念与细节表达得精细备至, 但实景与之相比更是精彩百倍。由此更让人对这些存之不易的文化遗产萌发珍惜与敬意,并促使各领域学者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人文与艺术奥秘进行不懈探索、研究。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