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城市红色文化

来源:《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  发布时间:2021-08-1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在北方活动的中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基地之一。

  早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国内已经有人引介马克思主义,但此时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学术思潮或理论派别来研究,并未当作指导革命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北京地区的媒体较早报道了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推翻沙俄政府的消息,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通过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明确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初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与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本质区别。1918 年 11 月, 在北京民众欢庆一战胜利的讲演会上,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与此同时,李大钊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基地,团结一批青年学生,组织社团、创办 刊 物。1920 年 3 月,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主持成立了“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马克思学派的著述为目的,会员以北大学生为主,这是中国第一个集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一体的社团组织,其中的很多成员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骨干党员。“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与当时北京大学的活跃学生组织如平民教育讲演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成员方面都存在很多交集。以平民教育讲演团为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个外围组织,对北京共产主义运动的展开形成了有力的补充,北京大学也由此成为中国北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李大钊

  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成立之后,为了实践革命理论,寻找革命基础,选定长辛店作为一个突破点,派遣成员深入到这一北京产业工人的主要聚集区, 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组建工会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北京的共产主义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最终,联合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组织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铁路工人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群体,是集中的产业军之先锋。长辛店地处交通要道,开风气之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厂所在地之一,很早就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建立之后, 决定与工人群体加强联系。由于长辛店基础较好,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人来此开展工作,与当地工人建立了最初的联系。在与长辛店工人的接触中,北京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越来越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北京的共产主义组织正式建立后,联合产业工人已经成为一项既定的革命策略。为了实践这种思想,共产党人在长辛店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将其作为一个固定的基地进行长期经营。

北京城区红色遗迹(部分)

  现代北京的工业化水平并不高,但长辛店有其独特性。这里的产业工人比较集中,具备发动大型工人运动的良好条件。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把组织教育工人,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心。他们以长辛店为主要活动基地,从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入手,进而利用“工会”这样一种现代产业工人的组织方式,把一盘散沙的工人群体组织起来,发动工人运动,斗争目标不止局限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也提出新的诉求,创造了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结盟、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成功实践。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期间,长辛店工人运动在时间上不是最早的,在规模上也不是最大的,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为北京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锻造、输送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热情的革命干部,奠定了北京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成立的阶级基础。

  长辛店作为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孕育之地。在北京共产主义组织代表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谈长辛店工人运动的情况。长辛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对于总结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模式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