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了中华民族“自觉史”上的“新纪元”——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当中“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形成的,而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详情】

新四军第三师珍惜民力厉行节约

抗日战争时期,以黄克诚为师长兼政委的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分区。在华中局和军部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开辟和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江苏省档案馆珍藏的苏北根据地档案资料和先锋杂志、《真理》、《盐阜报》等抗战时期的期刊报纸,生动记载了新四军第三师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努力增民利、减民负、惜民力的动人故事。 【详情】

儒家对历史连续性的思考

大一统与正统观念涉及在时间和空间的视野下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统治合法性的理解,它们既是中国历史哲学的重要观念,也是理解中国文明的关键概念。历史上儒者在面对不同时代问题时,通过对大一统和正统等观念的诠释,深刻地影响了王朝的政治实践和秩序建设,使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详情】

抗战时期创办的《共产党人》

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党内刊物《共产党人》正式出刊,毛泽东亲自为刊物撰写了发刊词。毛泽东以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为总纲,将中国革命经验凝练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详情】

守巧求拙——书法艺术巧拙之辩

纵观当今书坛,以“拙”为审美风向的作品逐渐增多,形式各样,良莠难辨。其中一些作品以丑为拙,缺乏传统基础,流于表象,可称“假拙”;而以二王帖学系统为主流的大众审美则是更倾向于“唯巧是论”,即将工整精美、技法完备的帖学风格作为审美风向。【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