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探索并成熟定型的治国理政方式,能够统筹兼顾远期与近期、整体与重点、连续性与目标性的关系,确保我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制度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详情】
“爱敬之道”作为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独有的家庭教养智慧。先秦时期,从西周的“敬德保民”到孔孟的“仁礼合一”,再到荀韩的“礼法兼济”,“爱敬之道”这一中国传统家教思想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详情】
为祖国的崛起乘风破浪 ——《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中的几则故事
202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70周年。近期出版的《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一书,利用最新解密的中美一手档案,多角度补充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还原了钱学森跌宕起伏的回国历程。【详情】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十四五”时期,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释放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强烈信号。未来五年,我们要精准把握高水平开放的丰富内涵,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关键领域,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详情】
中华诗乐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包容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成为联结各民族的重要文化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华诗乐传统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独特价值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文化认同理论看,诗乐借由高度象征化的艺术语言与共情机制,跨越地理与族裔边界,构建出一种超越具象差异的审美共同体,从而在心理层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铸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文化情感支撑。【详情】
每次踏上延安这片土地,目之所及尽是“陕北好江南”的美丽景象,内心总会翻涌起无限的感慨。当年,在苍茫贫瘠的陕北沟壑间,古元、胡一川、彦涵、力群等来自五湖四海的木刻青年汇聚于此,孜孜探索中国现代版画的路向,以责任、智慧和汗水开启版画艺术新篇章。【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