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11-23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开幕。展览不仅聚焦多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贵项目,呈现数十项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还呈现了人大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的研究成果,通过空间智能交互的方式在数字化场景中实现“感知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

“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开幕现场,学生演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南音清唱《望明月》。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非遗创新 必须尊重其形式和内涵
步入展厅,融合静态陈列、动态展演与创新设计的展陈令人耳目一新。绚丽多彩的珠绣图卷,秸秆扎刻的琼楼玉宇,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非遗在当代的丰富功能与时尚表达一览无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成果展示区也颇具人气。不少观众戴上虚拟现实(VR)设备,“穿越”进入非遗技艺的原生空间。透过视窗,不仅能将展品的材质、细节看得一清二楚,更能沉浸式观察传承人的形态、动作、语音及工作环境。这种超越图文和视频的深度沉浸式体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观赏的趣味性和记忆点,更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技能”与“情感”,有效降低了公众的认知门槛。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工程构建了系统化的非遗知识体系,同时运用高斯泼溅、体积视频等前沿技术全景记录传承人技艺,并借助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实践场景,打造非遗数字孪生系统,从知识、技术、文化三方面推动非遗焕发全新活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介绍,该工程是中国人民大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体现了技术与学术融合创新,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学术范式。
当前,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非遗从保护到传承的跨越,探索非遗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新路径,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组织的专家学者从保护原则、跨界创新等维度建言献策,勾勒非遗“固本—求新—赋能”的发展蓝图。
面对当下“非遗热”的社会现象,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认为,应冷静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与路径。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系统保护、有序传承、生活利用、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中国方案”。系统保护要从“样本抢救”转向“生态维护”,以整体视角守护文化生态;传承要以“人”为核心,推动师徒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吸引青年参与;生活化利用应让非遗融入日常场景,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中的文化选择;创新性发展则要求理念更新与科技赋能,使传统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在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看来,重新认识非遗内涵是推动创新的基础,“非物质”实为知识、观念、技能等综合体系,非遗具有发展性,无落后与先进之分,应避免将其误解为简单的“民间艺术化”。在实践层面,杭间提出应该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具体路径:通过传承赋能当代生活,深耕传统思想实现高水平转换,遵循文创双重属性实现文化市场双赢,并以设计为方法推动非遗现代化发展。他强调,非遗创新必须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工艺融合 数字赋能与跨界传播
方寸剪纸,万千生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冬梅分享了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与思考。“我的探索有三方面:一是融入乡村肌理,发展‘指尖经济’,通过免费培训带动就业,使剪纸产业年产值超两千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实体力量。二是融入时代语境,以‘福文化’等为主题创作国礼,推动剪纸成为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使其从装饰变为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产品。三是融入社会需求,大胆尝试‘剪纸+’跨界合作与数字活化,开发文创、NFT数字藏品及影视动漫,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绽放新枝。”对周冬梅而言,唯有回归生活、服务当代,非遗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紫砂工艺师王福新针对古壶漏汤难题,在古法制壶基础上优化壶盖与壶口衔接细节,大大提高了成品率,节省了大量的珍贵原料,让传统制作工艺适配现代人“好用、好看”的需求。王福新介绍,其创作的《东方醒狮壶》《大团圆壶》等作品,均以实用为基,让非遗融入生活。
如何让非遗技艺在首饰设计领域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凡认为,非遗首饰需更新审美载体与形式语言。她的作品借鉴了明代万历帝翼善金冠和贵州省博物馆藏明代金凤冠的花丝镶嵌工艺,如《衍异》系列探索金银细金工艺和颤珠工艺的生命力,《金心玉虫》则与名物学者扬之水合作,延续宋代花丝工艺。在创新转化中,张凡还通过参数化设计解构重塑造型,如与潮宏基合作“非遗花丝·风雨桥”系列;开创虚拟首饰先河,策划“第二人生——虚拟首饰展”,探索首饰艺术的数字化未来。张凡说:“非遗首饰需立足时代需求,通过工艺融合、数字赋能与跨界传播,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实现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构建文化认同 营造“生活在场性”
“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生活的创造。”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马琳以上海宝山社区美术馆举办的“未来非遗在沪滇之间”展览为例,梳理了在地共建、跨域协作与公共共享的实践路径。展览中,傈僳族“花鸟历法”纹样,经人类学家、艺术家与美术馆团队的创新巧思转化为兼具人文性与艺术性价值的文创周边,让傈僳自然美学融入现代生活。观众也能在社区美术馆,在傈僳族服饰的斑斓纹路里、在“阿尺木刮”的韵律中,感受跨越山海的文化共振,见证非遗在时代浪潮中的创造性转化。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非遗不再被限定为历史遗存的保存对象,而成为激活社区关系、推动公共教育、构建文化认同的当代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展览脱离了单向传播模式,转化为公共文化生产的组织方式;传承人、艺术家、市民与研究者构成文化生产共同体,使非遗融入现实生活语境并持续生长。更重要的是,‘未来非遗’指向一种文化治理理念:非遗传承的核心不在于复原过去,而在于为未来创造传统。”马琳说。
从展示“遗产”本身,转向激活其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管郁达看来,关键在于策展思维的转变。西双版纳“艺术还乡”等在地实践表明,非遗复兴的关键在于重建当地人与土地传统的价值联结,而非简单植入外来艺术形式。
此外,营造“生活在场性”也有尤为重要。云南艺术家罗旭的“蚁工坊”颇具启发性。他的创作跳脱出传统建筑学与策展框架,将废弃砖窑与垃圾场用廉价的空心水泥砖,点化为一个集陶艺、餐饮、休闲与精神寄托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地艺术景观;云南大理的“四季街市”,将非遗手作与市集生活无缝对接,使传统技艺在当代消费场景中重获生机。
管郁达说:“策展人的角色应从主导者转变为协同者,去发现并激发那些原本就植根于土地的文化基因。非遗的复兴本质上仍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的过程。唯有尊重在地性生活逻辑,非遗才能从被保护的‘遗产’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实践,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生命力。”
非遗教育 反哺高校学科体系
近年来,高校在非遗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马玉婷将传统桼工艺融入艺术专业与通识课程,通过材料体验与修复实践,引导学生在动手中理解时间、技艺与创造的关系。课程以“技艺—文化—价值”为核心,促使非遗教学由技法传授走向文化体验与价值思考。为完善教学体系,马玉婷编写并出版了《传统桼工艺通识教程》,以教材建设推动系统化教学与文化传承。传统工艺进入高校课堂,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也为新时代美育与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非遗教育需突破单纯保护的局限,反哺高校学科体系。”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强调理论、技艺、创意、应用的贯通培养,提出时尚装点、科技赋能与教育共生的实践路径,即通过“时尚化”打破陈旧标签,以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在教育层面,则通过“项目制教学”推动非遗与当代设计融合,实现“在地共生”——让非遗不仅是怀旧符号,更是未来生活的创意源泉。
山东艺术学院深耕鲁锦研发40年,构建起“研学产创”一体化的特色发展模式也颇具代表性。山东艺术学院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院长、教授王大海说:“山艺团队深入鲁西南乡村,系统挖掘200余种濒临失传的鲁锦纹样,设立鲁锦设计研发中心,将鲁锦艺术纳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全面开发设计鲁锦家居用品、文创产品,数智化创新设计鲁锦新纹样,通过跨界合作让鲁锦融入现代消费场景,为非遗注入时尚与市场活力。”
以“研学产创”为四梁八柱,山东艺术学院不仅让鲁锦这一千年非遗从乡村织机走向现代市场,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特色育人共生共荣的新路径。未来,这一模式或将为更多传统工艺的“破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非遗并非静止的文化遗产,而是蕴含技艺、情感与生活智慧的鲜活传统,其真正价值在于用,而非藏,因此,唯有让非遗回归生活现场,在创新中延续文脉,方能实现“烟火深处,活水长流”的永续生机。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1月23日,第1版;作者:李亦奕,系《中国文化报》记者;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