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宛若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用跳动的音符将古代的智慧与时代的活力串联起来,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滋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详情】
2024北京文化论坛特别策划|中轴线上青春觅知音——烟火人间之音
中轴线800年的老城骨架,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贯穿其间的烟火气。中轴线的烟火气,是生活在其间的北京居民世世代代聚拢而成的。叫卖声、火锅咕嘟声、相机咔喳声、铛铛车行进声等等,声声入耳。让我们跟随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的脚步去寻觅中轴线上的“烟火人间之音”。【详情】
2022年北京中轴线的夜晚被点亮了,灯光设计师胡熠讲述中轴点亮工程的设计过程,点亮中轴,点亮的是一脉延绵的文化,点亮的是京城之脊的格局,点亮的是京韵京味的生活。【详情】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也是探索数字化技术在保护传承中应用的过程。2023年,钟鼓楼创新展陈,推出“光影秀”,成了网红打卡地,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贺艳,讲述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古今交融,通过科技手段创造北京中轴线上全新高质量生活场景。【详情】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的音乐家们创作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通过传统乐器与音律对中轴线进行人文的回归、鸟瞰、巡礼与学习。【详情】
北京中轴线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激发新的创意。鼓楼、万春亭、永定门的形象在几位当代设计师的创作中,以时尚珠宝的形式,焕发出璀璨的光彩。【详情】
北京中轴线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当代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成为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从拉脱维亚来到中国留学的安泽Anzelika Smirnova行走中轴线,沿着永定门公园、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与民间乐队、非遗传人等老北京人交流,感受古老文化的新生活力。【详情】
在北京中轴线保护申遗历程中,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是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他追忆20世纪4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提出北京中轴线是重要遗产,七十年后的今天,把它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是对前辈传统的延续。随着对中轴线遗产价值地持续挖掘,北京中轴线成为阐释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载体。【详情】
12年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之路,见证了北京地区对文物的保护,率先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引领全国,这其中科技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跟随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涛,见证万宁桥“减负”等中轴线遗产点保护的新时代历程。【详情】
很多老北京人是听着正阳门上雨燕的叫声长大的,正阳门是北京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城门,北京雨燕在此已生活六百多年。正阳门雨燕保护者关战修为我们讲述了多年来保护雨燕的历程,其中救助雨燕“强哥”的故事动人心弦。每年七月雨燕离开,次年四月归来,其迁徙路线与古丝绸之路相近,可谓是“一带一路”的生态文化大使。【详情】
北京中轴线上的先农坛,不仅承载了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农耕文化,还荟萃着中国古建筑的多种样态。作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的薛俭,回顾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如何让这座古建筑群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详情】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离不开考古专家们的辛苦付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张利芳自2021年接到挖掘正阳桥的任务后,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正阳桥镇水兽、正阳桥本体、中轴历史道路等重要遗迹,揭示了北京中轴线南段的整体面貌,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有利的实物证据。【详情】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公众积极参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朝分实验学校学生杨天霖巧妙地将星空摄影与北京中轴线结合,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仅在中轴创意大赛中获奖,还让更多人了解到北京中轴线与星空的历史渊源。【详情】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距今700多年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然而,在北京中轴线的任何一个遗产点都无法一览壮美全局。如今,测绘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科技和文化相融通,让中轴线拥有了“数字三维实景”,一部手机便可将中轴线一眼望尽,一砖一瓦尽收眼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