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中国传统家教思想中的“爱敬之道”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爱敬之道”作为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独有的家庭教养智慧。先秦时期,从西周的“敬德保民”到孔孟的“仁礼合一”,再到荀韩的“礼法兼济”,“爱敬之道”这一中国传统家教思想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敬德保民”中的“爱”与“敬”

  中国传统家教中的“爱”与“敬”,其源头深植于早期宗法社会的伦理建构。早在周朝建立前,贵族首领便重视教化。《尚书》记载,舜任命契为司徒,布“五教”于四方,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家教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义务,搭建有序的家庭伦理框架。

  及至西周,宗法制度以家庭为基层单位,以礼乐教化为基本制度,“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和谐根基正是“爱”与“敬”。西周“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延伸到家庭领域衍生出“尊尊”与“亲亲”两大核心原则:“尊尊”指向对长辈的敬重、对礼制的恪守,是“敬”的直接体现;“亲亲”指向对亲属的关爱、对血脉的珍视,是“爱”的自然流露。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更将“敬”细化为对天命的敬畏、对先祖的敬慕、对礼制的敬守三重维度,由政治伦理渗透至家庭伦理,形成“敬始慎终”的家教传统。而周公诫子伯禽的“六守”之说,将谦逊之德转化为可践行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以德行养成为目标的家教范式。

  “仁礼合一”的伦理建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催生思想繁荣,“爱敬之道”逐渐融入“仁”的思想体系,实现了从外在规范到内在德行的关键转化,让“爱敬”真正成为修身与治家的核心准则。孔子将“敬”从宗教祭祀领域拓展至日常人伦,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孝道体系,明确“敬”需通过具体的礼仪来落地。同时通过“色难”命题,将情感表达纳入道德评价,实现“仁礼合一”的伦理转向,达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孟子进一步将“敬”提升至本体论高度,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认为“仁爱”的本质是对父母的疼爱,“道义”的本质是对兄长的敬重;而这种源于血缘的爱敬,并非局限于家庭内部,更可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延伸为整个社会的伦理准则。

  《孝经》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明确“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并指出“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即通过父子间的“严”培育敬畏之心,通过亲属间的“亲”滋养仁爱之情,而“孝”正是“爱敬”最集中的体现。《礼记·祭统》更将“孝”细化为“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三事,着重强调“养”是基础,“敬”是核心:若缺乏恭敬之心,即便赡养父母,也与“养犬马”无异,失去了孝的本质意义。而在儒家“仁礼合一”框架中,“爱”作为自然情感具有血缘本源性,“敬”作为道德理性具有社会建构性。爱敬之道通过孝悌纽带实现家国同构,从家庭延伸至社会治理:《孝经》提出“资于事父以事君”,将对父母的“敬”转化为对君主的“忠”;《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更完整呈现了家国同构的具象。

  “礼法兼济”的纠偏与完善

  针对伦理失序问题,单纯依靠“仁礼”的道德引导,已难以应对家庭教养中的现实矛盾——“父严子逆”的对抗、“慈母败儿”的悲剧频发。对此,荀子提出“礼者,敬而已矣”,主张通过“积善成德”的修养论将礼仪规范内化为道德自觉,让“敬”成为无需刻意提醒的行为习惯。此外,荀子强调,爱要有度,教要得法。疼爱子女不应是表面的纵容与迁就,驱使子女不应依赖巧言哄骗,教导子女不应采用强制压服,而是要以“礼”为尺度,在引导中培育德行。更具突破性的是,荀子提出“从道不从父”“孝子不从命乃敬”的观点,子女的“不从命”并非不孝,反而能避免父母陷入不义,守护家庭的道德底线,彰显了“爱敬之道”中的理性精神。《荀子·大略》亦指出:“推恩而不理,不成仁”,若父子间仅有恩慈而无严敬,便无法成就真正的仁爱,进一步印证了“敬”对“爱”的规范意义。

  韩非子则从法家视角出发,更加强化“严”对“敬”的塑造作用。他在《韩非子·八说》中“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的论断,并非否定“爱”的价值,而是强调“爱”需以“严”为边界。失去约束的爱,终将沦为伤害子女的溺爱。他在《韩非子·五蠹》中以“不才之子”为例:父母多次教导仍屡教不改,一旦面临官府的严刑峻法却立刻畏惧悔改,由此提出“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主张以类似“法”的强制约束,从而使子女严而有畏、畏而知敬。尽管韩非子的观点带有法家的严苛倾向,但他反对溺爱的核心理念,以及“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的具体方法,仍为教育子女提供了重要参考,填补了纯粹道德引导的不足。

  “爱敬之道”从未尘封于先秦典籍,而是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贯穿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始终。它不仅是“修身齐家”的价值核心,更化作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呵护、子女对长辈的恭敬孝顺、夫妻间的相敬如宾、兄弟姐妹间的友悌互让等,皆是“爱敬之道”的鲜活演绎。它作为中国传统家教思想中历久弥新的智慧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来源:《 学习时报 》2025年11月10日,第3版;作者:刘绪义;图片来源:)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