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1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实现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五年规划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探索并成熟定型的治国理政方式,能够统筹兼顾远期与近期、整体与重点、连续性与目标性的关系,确保我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制度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统筹远期与近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这些奋斗目标,就是党在各个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宏伟愿景。五年规划把宏伟愿景分解为易于执行的阶段性目标,其有效接续,使每一个规划都能成为连接愿景所设定的长期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将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统筹整体与重点。五年规划通常在整体谋划基础上,明确特定时期的重点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同时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十四五”时期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单列,针对该领域的重点任务,有关部门会出台具体支持政策,为相关实施部门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连续性与目标性。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叠加、环环相扣,确保了五年规划目标的贯通和衔接。同时,五年规划不仅只进行五年期间的发展规划,也会根据发展任务的周期性通盘考虑未来目标,从而平衡前后几个五年之间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议》稿从这个基本定位出发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既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理念和思路保持连续性,又准确把握未来5年我国发展大势,提出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这使得政策能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由此而来。
统筹各方资源与力量的重要抓手
五年规划通过设定发展方向目标、制定重点任务、明确政策导向,调动各方面主动性积极性,成为统筹发展资源和力量的重要抓手。在党的领导下,五年规划在编制之时就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党领导中长期规划编制的过程就是动员各种积极因素参与的过程。
五年规划是具有重要统领和导向作用的国家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指出,五年规划纲要“主要是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居于规划体系最上位,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国家发展规划具有鲜明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其他各级各类规划都要以国家五年规划为导向。正如《建议》所指出的,“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国家和地方‘十五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等,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
《建议》明确要求,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监督,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五年规划通过设置政策议程,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向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配置。五年规划确定新的重大任务后,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在国家层面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和合作大平台,把发展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地区;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政府引导进行资源配置。
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通过编制实施五年规划集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久久为功、厚积薄发,才不断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五年规划在前瞻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设置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确立“大事”目标清单。“十五五”时期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基本定位,以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着眼点进行系统谋划,以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新形势和发展中突出问题为着力点补短板、强弱项”,更加关注对发展和安全具有基础性影响的重大任务,把发展立足点更多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为此,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把“新四化”同步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做好这些“大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规划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集中体现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五年规划通常会重点强调该时期内关注的战略发展,如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等。《建议》在明确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和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等“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大战略任务,进而以这些重大战略任务支撑实现主要目标。五年规划注重聚焦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通过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推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中展现了我们党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思考。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第6版;作者:魏志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图片来源:央视网)















